资本金调整按兵不动 开发商惟恐留有后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晏耀斌 北京报道
房地产紧缩调控政策不断落地,但关于开发商自有资本金比例却仍悬而未决。是按兵不动,还是留有后手?
一位不愿具名的开发企业总经理2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很乐观地认为:“资本金比例上调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于宏观经济,消费和出口在金融危机下并没有太多起色,当前经济需要继续保持投资势头。”
据悉,资本金比例的变化往往产生于投资过热或者过冷的情况下。去年5月27日,国务院考虑到金融危机下企业投资信心和资金压力,将商住房资本金比例由35%下调到20%。
“当时就是为了刺激楼市。放松银根,意在利用信贷杠杆刺激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副秘书长姜炜表示。
包括央行研究员邹平座等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同样表示:资本金比例暂时没有上调的可能性。原因在于,本轮房地产调控的所有政策指向很明确,那就是增加供给平抑房价,而不是打压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势头。
为此,记者致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并向部分内部人士咨询,得到的结果同样如此。其实通过梳理近两次资本金比例的变动,即可发现其变动时机。暂不下调,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宏观经济的需要。
根据规定,所有项目资本金不到位便不能获得贷款,不能开工建设。一个项目的资本金到位与否,成为获得相关审批手续后能否正式开工建设的关键。在金融危机下,很多开发商选择减少开工甚至停工,造成了与房地产相关的建材、服务等多个上下游行业出现萎缩。
去年1至4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70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5%,高于市场预期的29.1%,然而房地产投资仅增4.9%。为此,资本金比例才出现了下调。
回顾2004年,国务院上调资本金比例发现,最近两次资本金比例变动或源于投资过冷,或因投资过热,指向的是投资而非单一的房地产市场。
邹平座认为:“宏观经济的复苏依然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正是基于投资拉动经济的考虑,房地产调控政策也有所偏重。
“无论是土地政策、整顿市场,或者是收紧信贷,出发点就是增加供给平抑房价。”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分析说。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从去年11月底温家宝总理公开表示“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要抑制投机”开始,国务院常务会议紧接着又提出,通过增加供应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供应来抑制房价,并明确提出三年建成1540万套保障性住房。
随后,国土资源部、住建部、财政部、银监会等多部委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措施,形成了土地、市场、信贷等全方位立体监管局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开始高调公开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政策密集指向明确。邹平座表示:“包括近期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通过收紧资金手段对开发商施加压力,督促其尽快开发土地,尽快推出产品,而不是打击开发商的投资热情。”
上调的可能性在于“宏观经济完全复苏之时”。我爱我家副总经理胡景晖认为,如果资本金比例一旦从20%上调到35%,中国楼市或进入因资金链破裂导致崩溃的边缘。尤其是那些地王,银行存现所剩不多,可能会导致动不了工,以及烂尾楼等现象会大量增加,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复苏。
不过话虽这样说,作为去年救市时推出的刺激房地产政策的排头兵,一旦上调资本金比例,开发商势必会感受更为明显,就像压在胸口的大石,开发商依然要顾及到将来调整的那一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