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中国民营火箭行业十年融资190亿 资本偏向早期企业

作者:冉学东 付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9-28 15:35:43

摘要:近十年我国火箭和卫星研发企业频频得获融资,商业航天赛道融资331起,披露融资额达190.8亿元。

中国民营火箭行业十年融资190亿 资本偏向早期企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冉学东 见习记者 付乐 广州报道

马斯克用火箭把四名普通人送上太空;主播薇娅直播售卖“火箭发射服务”;B站发射卫星……近几年,商业航天的发展如火如荼,送火箭上太空的民营企业队伍越来越庞大。

9月26号,中科宇航(广州)装备工业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宇航广州子公司”)在南沙区正式开业。记者在开业仪式上了解到,作为中科宇航的全资子公司,中科宇航广州子公司主要负责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具体运作,开展系列化运载火箭的生产制造,快速形成中科宇航运载火箭的量产能力。

今年5月,中科宇航完成了近2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在过去一年共融资近6亿元。中科宇航广州子公司副总经理李秦峰表示,本轮融资将持续为公司的研制、批产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初创企业频获融资

近十年我国火箭和卫星研发企业频频得获融资,商业航天赛道融资331起,披露融资额达190.8亿元。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的融资事件数量从2015年起开始翻倍,从15起上升至29起;2016-2017年实现第二次跳跃,达到45起、46起;2018年为历年第一高,达到62起;2019-2020年出现回落,但仍保持在40起以上。2021年1-7月商业航天项目融资事件共17起,披露融资金额有14亿元。

在今年融资的这17个项目中,有8个都处于天使轮或A轮融资阶段。2021年的商业航天赛道,虽然融资数量与金额均出现下滑,但资本仍然十分青睐初创企业,尤其是火箭、卫星的发射研发企业,同时卫星遥感数据应用和航天装备制造也是资本重点关注的方向。

十年间,早期融资的数量有199起,占比高达76%;而早期融资的披露金额仅有80亿元,占比仅有44%。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航天赛道的定增融资有15起,占比6%;而披露金额达到35亿元,占比19%。商业航天项目更倾向于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获得融资。

从机构投资数量来看,中科创星大多从种子轮开始投起,以15次出手位列第一;经纬中国以11次出手位列第二;顺为资本、创想天使并列第三。

“递铲子”的人

在开业仪式上,中科航宇(广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分别与中科宇航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广州形成中国商业航天从卫星和火箭制造、发射服务、测控运营和卫星应用的产业闭环。

李秦峰表示:“我们研发具有运载能力的入轨火箭,把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通过收取发射服务费盈利,这是火箭企业的商业闭环。”

据他介绍,所谓“发射服务”就是指能够将载人飞船、人造卫星、空间站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航天运输工具,由单级或多级火箭组成。

发射服务被看成是掘金时“递铲子”的人。但是,由于航天系统的验证周期长、试错成本高,能够低成本且稳定持续地将客户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并非易事,这也是大部分火箭企业一直寻求突破的最大难点。

李秦峰表示,除了技术原因,民营火箭企业的另一大壁垒就是人才。和美国等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火箭产业并不是处于完全开放的阶段,相关技术人才也不是自由流动的状态。企业想从体制内挖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其中涉及到保密等其他原因,很难有大量人才流入民营火箭企业。从2015年到2018年出现了一波人才流动“小高潮”,之后就比较困难了。

据了解,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主要用于开展系列化固体、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试验、总装及测试工作。总规划占地面积约600亩,首期100亩计划于2022年8月竣工投产,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30发运载火箭,为中国商业航天卫星发射、尤其是低轨中大型星座的发射任务提供有力的入轨工具,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中科宇航广州子公司以运载火箭批量化生产、试验、总装测试以及发射为核心业务定位,在发射运载服务业中属于产业龙头,能够对上下游企业起到有力带动作用,将牵引运载火箭研制、宇航动力、卫星研制等高端装备制造资源,测控运维、发射服务、关键部件等上下游相关的宇航企业落地。助力南沙区、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形成广东省商业航天的聚集高地,打造我国商业航天新的增长极。

此外,力箭一号火箭(ZK-1A)计划于2022年初择机实施发射。该火箭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与中科宇航联合研制的四级固体运载火箭,是目前国内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火箭,500公里SSO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500公斤,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创新性和经济性,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科宇航由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的核心技术团队于2018年发起成立,主营太空科技探索和系列化火箭的研发集成、技术成果转化和宇航发射服务。

南沙航天城轮廓初显

提到落地广州南沙的原因,李秦峰表示,广州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链,在火箭和卫星的研发制造、发射和应用方面较为成熟。而南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其正在布局的航天航空产业也和公司未来发展契合。

南沙区位于广州市最南端,地处珠江出海口和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北和番禺区隔水相连,南濒珠江出海口伶仃洋,西与中山市、佛山市接壤,东和深圳隔海相望。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南沙新区片区为其中面积最大的片区。

据悉,南沙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6亿元、增长7.1%,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在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2%,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第二,紧追雄安新区。

近年来,南沙区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海洋科技、航空、航天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其南沙科学城已有10余重点项目启动建设,其中就包括了钱学森回国首先创建的以工程科学、航天基础科学建所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及力学所下设的专门从事飞行器、运载器研究的空天飞行科技中心,及其产业化实体中科宇航。

当下整个广东正在形成一个以南沙自贸区为中心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覆盖火箭和卫星研发制造、应用、技术转移。同时将集聚一批宇航动力研发、卫星研发、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关联产业进驻,进一步打造航天航空产业园,向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生态迈进。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