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国土部警示:四成土地闲置

作者:作者为空的文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2-22 10:42:50

摘要:广州打击囤地飓风行动3月开启。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近日表示,今年将对房地产企业炒地囤地进行专项整治,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徐绍史表示,2008年,供应给开发商的土地还有14.5万亩闲置,约占当年完成开发面积的四成。所以,国土部下决心狠查囤地炒地现象。

  广州打击囤地的力度空前,3月1日,新修订的《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将施行,开发商若囤地,成本将大幅增加。一场轰轰烈烈的“围猎地主”行动开始了。

  国土部的围猎第一枪

  高调,极其高调。新年“围猎地主”的行动在全国各地打响。

  日前,国土部部长徐绍史打响了围猎行动的第一枪,其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及2009年度土地卫星遥感图片执法检查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多次强调:今年国土部将继续加大力度,对炒地囤地进行专项整治。

  大量的土地闲置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罪恶之源。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闲置土地2007年之前供应给开发商的地有10万亩,2007年供的有3万亩,2008年供的有1.5万亩;供应给开发商的土地共计有14.5万亩闲置。另据2008年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完成开发土地面积约为39.0495万亩。由此可计算出,截至2008年闲置土地面积占2008年全年开发土地面积的37.13%。

  “对囤地、炒地要进行查处。”徐绍史重申。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国土资源系统要严格监管房地产开发用地,闲置用地要按规定处理,对囤地、炒地要进行查处。

  徐绍史称,最近,广州、北京、南京、南昌先后收回了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闲置用地或者说是没有按照合同约定正常开工的用地。现在房地产企业、房地产开发资金在向二、三线城市走,监管的任务非常重。

  徐绍史表示,要加强房地产土地供应调控,一要编制2010-2011年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应计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二要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中低 价 位 、中小造型、普通商品房建设用地的比例,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宅的用地。三要加强土地供应开发管理,完善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严格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管理。坚决打击囤地、炒地等违规行为。

  去年,国土资源部挂牌督办了9个省18宗房地产开发闲置土地,借助社会和民众的力量加强监管。

  “不能任由少数企业违约违规在那开发获利”,徐绍史称,应该保护广大房地产企业的积极性,国土资源部对闲置土地的处理,打击囤地、炒地实际上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广州重拳打击囤地

  1月29日,天誉置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一幅位于天河北路的土地因为超过两年未动工,已经被记入闲置土地调查官方纪录。截至目前,该地块已投入的资金成本约为4 .36亿元,天誉方面表示,正在尽最大努力避免土地被收回。

  收回闲置土地风声鹤唳。3月1日,新修订的《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施行,开发商若囤地,成本将大幅增加。

  新办法规定,土地闲置费不再按月计收,而是统一规定按出让土地价款20%或划拨土地价款20%一次性征收,并明确规定逾期不缴纳土地闲置费的,自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土地闲置费总额1‰的滞纳金。

  对于闲置土地增值的,新办法规定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补充合同时依规定调整土地价款,进一步加大了土地闲置的成本。

  2009年,广州一共收回16宗闲置用地,共计面积约43 .4公顷。但目前广州全市还有约200宗闲置地,主要位于花都和番禺,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这一数量超过了去年广州2.5平方公里的年度供地计划。

  银根收紧下的地根

  囤地与此前的放松银根有很大关系。

  徐绍史表示,回顾近10年,银根和地根的相互影响呈现出很明显的规律性,如果银根放松,通常是半年到一年之后,土地征用就会大幅度上升;如银根收紧,半年到一年之后,土地的征用就会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31%,信贷增幅也很大,流动性充裕。

  地根严重依赖银根。上海银监局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上海中外资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7604亿元,全年增加1630 .7亿元。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占总量的比例高达27%,如果包括经营性物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和以房地产为抵押物的其他贷款,涉及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占比更高。

  但目前银根已经开始收缩,囤地面临更大考验。近日中国工商银行明确提出对存在囤地捂盘行为的房地产企业不再发放新增贷款并回收已发放贷款。2月1日上海银监局在中资银行负责人座谈会上将房地产信贷风险列入全年重点盯防的目标。上海银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调查发现和经相关部门查实存在囤地、捂房行为的开发企业,不得对其发放新增贷款,已有的贷款要迅速采取保全措施。

  开发商贷不到钱,囤地已经变成了一场刀尖上的游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