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重仓港股QDII业绩跳水 恒指大跌5月或将触底

作者:杨卓卿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2-05 19:35:24

摘要:重仓港股QDII业绩跳水 恒指大跌5月或将触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卓卿 北京报道

   持续的市场调整确实让不少投资者受伤。
    一方面,此前对香港市场大幅加仓的QDII基金业绩大幅下滑,另一方面,新股发行也受市况不好的影响搁浅上市计划。所以,市场分析人士大部分显得相对谨慎,这波震荡行情或许持续时间比较长。
QDII业绩皆为负值
    从22000点一路下探到20000点,1月份的恒指有近10%的调整幅度,此前重仓香港市场的QDII也因此受伤不小。
    据悉,今年第一个交易周中,QDII平均取得2.21%的涨幅,相比之下,A股股票型基金则平均损失了2.07%;不过,自第二个交易周起,QDII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当周 QDII平均下跌1.73%,而A股股票型基金则上涨1.64%;第三周,A股股票型基金整体下滑4.08%,QDII也大跌3.58%;第四个交易周中,QDII和A股股票型基金的跌幅分别为3.23%和2.96%。
    来自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1月份的QDII业绩皆为负值,业绩暂列第一的工银瑞信全球配置下跌5.78%,业绩垫底的华宝兴业中国成长则下跌了10.05%。
    根据工银全球基金去年四季报显示,其重点布局在中国香港和美国这两个地区,配置比例分别达47.87%、24.15%,行业配置重点是金融、能源、信息技术。而华宝兴业中国海外去年四季报显示,重点布局港股,从其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也得以印证,全部为港股,包括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石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等。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2010年以来国际市场各种不利消息频出,市场信心受挫从而导致全球股市整体走弱,主要海外市场呈现大跌行情,QDII基金最看好的港股市场亦出现大幅震荡,1月份恒生指数和国企指数分别下跌约7%和9%,纽约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等已呈现大幅下跌。去年四季报显示,QDII增加了对香港市场的权重配置,约占总投资额的七成。而在一季度之后,各方显然对此失望不小。
    鉴于老QDII的集体消沉,第二批登场的新QDII自然有些心灰意冷。易方达亚洲精选于1月21日正式成立,作为优质品牌,近期该基金首发规模却仅为5.92亿元,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新股发行无奈延迟
    不止QDII,因为市况不好,新股发行也面临尴尬。
    2月2日,港交所发布公告,思嘉集团已宣布延迟上市计划,等待市场情况好转后再重新招股。此前,思嘉集团已于1月29日中午停止公开发售。
    由于恒指处于调整震荡期,思嘉集团首次公开发售的情况并不如意。集团表示,基于投资者利益衡量,公司及发行包销商已决定不按原定时间表进行全球发售。同时,公司表示会继续检讨情况,当决定重新进行全球发售时会另行刊发公告。
作为中国最大的强化材料制造商之一,思嘉集团原定的发行价为2.69至4.13港元/股,在无行使超额配股权的情况下预计融资5.38亿至8.26亿港元,由此折算2010年市盈率约7倍至11倍。
    香港大福证券麦德光对此表示:“持续调整的恒指对各方的信心都打压不少,新股为了获得更好的发行效果选择暂停发售也不难理解。”
    迈入2010年,累计有三只新股上市香港,但首日表现均不理想,俄罗斯铝业和南戈壁上市首日均较招股价跌逾10%,美克国际仅微升0.7%。
震荡行情或延续
    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基金经理杨铭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市场对于收紧货币政策的担忧加剧是港股调整的主因。美国实体经济的复苏也使得市场对美国的退出政策产生了分歧。不过,市场认为经济基本面仍比较强劲,中国经济相比发达国家的增幅更高,恢复更为迅速。因为市场估值仍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引发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的心理预期。”
    在大福证券麦德光看来,现在的恒指点位已是“介入的好时机”。但是,大部分的市场人士却不这样乐观。
    2月3日,里昂证券发布报告,预测今年恒指将在5月份触底,里昂证券认为,农历新年之后,恒指将面临三个月下行期,见底时间约为5月底。
    长期关注香港市场的东海证券徐缨也对港股走势表示担忧,他认为一贯以美国市场为风向标的恒指走势风险同样来自美国。徐缨认为,从表面看近期美国方面的数据都还可以,但始终缺乏令人信服的经济数据,“近期沃尔玛等企业做出裁员举动,虽然引起的市场反响不大,而我认为非常可怕。”
    让徐缨担心的是在国家经济刺激计划推出后,经济能否独立健康发展。他对上半年的市场仍维持看空的判断,“行情也许在下半年开始。”
    此外,热钱的流出也令人关注。
    近日,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指出,考虑到年后以来新股清淡的市场,至少有3000亿元有随时流出香港的机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2024上市公司ESG优秀案例征集及实践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