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慈善超市负责人的心声:少了自我造血能力,就没法谈未来

作者:隋福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6-05 09:31:23

摘要:“慈善超市必须要重视自身的商业属性,然后再跟它的公益属性相融合。如果慈善超市缺乏自我造血能力,乃至难以生存,就别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何涛说。

一家慈善超市负责人的心声:少了自我造血能力,就没法谈未来

隋福毅/文

“在进行项目路演时,我感觉路径整体是通的。但实际运营起来就会发现,这还真的不是一回事儿。”在经营一家慈善超市一年多后,何涛(化名)这样说道,带着几分感慨,也带有几分无奈。

何涛,本是南京一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2019年,考虑到社区内有一些高龄老人需要代购服务,加之自身项目也有购买和兑换物资的需求,何涛开始筹办一家慈善超市。

从选址到硬装改造,从设施设备添置再到铺货上架,何涛亲力亲为,实现了这家超市的从无到有。两个月后,慈善超市正式落地。

兼顾超市和公益慈善双重职能是慈善超市的固有属性。平日里,何涛运营的慈善超市除了售卖商品之外,还承担着募捐、应急、救助、志愿活动等公益慈善服务。

正如何涛所言,在开办慈善超市之前,他并未完全想到之后经营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也是在一年多的经营过程中,何涛逐渐完善了自己对于慈善超市形态的诸多想法,但也同时表现出对慈善超市未来发展的期待。

“慈善超市必须要重视自身的商业属性,然后再跟它的公益属性相融合。如果慈善超市缺乏自我造血能力,乃至难以生存,就别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何涛说。

时有“磕绊”

何涛的慈善超市坐落于南京一处失地农民较多的社区,这里的居民收入整体不高。另外,据何涛观察,白天,在社区和小区活动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老人,他们有购物需求,也有活动需求。

在何涛最开始的设想中,慈善超市既可以让老人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可以为老人提供便民服务,“老人和慈善超市之间有着天然的黏性,慈善超市是一件可以尝试和探索的事业。”何涛想。

不过,理想中的事物总是美好的,在慈善超市实际运营过程中,何涛还是遇到不少难题。

一般来讲,一个超市能够开办下去,需要有合适的场地、固定的货源以及稳定的销售渠道。场地方面,何涛的慈善超市由民政部门协调街道提供场所,这极大节省了超市整体的运营成本。为了保证更优惠的货源,在价格上给到居民空间,何涛把“能找到的资源几乎跑遍了”。而为了节约运输成本,何涛愣是将自己的车打造成“货车”使用。

经过一番努力,何涛慈善超市里的商品比一般超市的价格更低,可居民似乎并不“买账”,慈善超市的零售量依然不尽如人意。

“我们的商品价格即使远低于超市日常标价,但依然拼不过各大商超促销时的价格。许多居民即便等待商超的定期促销,也很少会选择随时来我们这里购买。”

曾经,何涛也想过用促销和特价的方式刺激一下居民购买,使得食盐的价格比一般超市便宜一半。不过结果是,许多老人一箱两箱“囤”食盐,但其他商品仍然鲜被问津。

商品卖不出去,经营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虽然超市场地的费用不需要自己承担,但员工的人力成本也是一块巨大开支。

何涛的慈善超市兼具商业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除了日常售卖商品,还需要承担一些社会公益服务。因此,在超市兴办之初,两名全职员工均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士,持有助理社工师证书,其中一位还是硕士研究生学历。

人力成本相对较高,但超市的营业额始终不足。由于经济收入和个人发展等原因,两名员工均已离职。目前,何涛的慈善超市暂时靠志愿者和兼职员工支撑,在资金方面,何涛大量投入自己的个人积蓄。

在何涛看来,这始终不是长远之路,慈善超市的独立运营必须要解决好自我造血能力的问题。

路还是通的

关于何涛暂时遇到的一些磕绊,何涛觉得,一定程度上,这与社区居民结构脱不开关系。何涛的慈善超市服务的群体主要是老人,而他们无论是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度还是购买力都存在一定不足。

与此同时,这段经历也让何涛明白,做社区服务无法完全标准化。“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每个社区的居民结构和经济能力均不一样,小区环境和社区支持也不一样,所以居民需求更是不尽相同。慈善超市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复制。”他说。

但何涛始终觉得,慈善超市的发展路径仍然是通畅的。“只不过需要一些‘天时地利人和’。”何涛笑言。

何涛观察到,目前,大部分慈善超市均存在定性定位模糊、募集能力弱、运行成本高、自我造血能力弱等问题。他觉得,慈善超市想要实现突破,还是得实现市场化。“既然被命名为慈善超市,那么慈善便只是个定语。因此,打通营利路径,实现自我造血是慈善超市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秦鸣(化名)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也是何涛在探索慈善超市未来发展之路的“伙伴”。对于当前绝大部分慈善超市所承担的职能,秦鸣认为这更多是“救助”的概念,而不是社群经济和社区商业的逻辑。“虽然两者都是增进社区福利的惠民行动,但路径本质不同,未来的社会效益也迥然不同。”秦鸣说。

何涛认为,慈善超市应该成为社区、社群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慈善超市可提供的服务也可以涉及到社区全龄段的生活需求,和社区治理、社区营造和社区其他公益活动相融合。

“一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何涛和秦鸣的设想中,慈善超市可以成为夯实慈善事业的基层工作平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公益服务的部分由专业社工和社区服务志愿者承担。而超市运营和负责营利的部分,可以交给有商业运营经验的主体,甚至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化连锁超市。

“未来,慈善超市或许可以通过理清居民资料,做好居民需求画像,将居民的需求细致分类,比如托老、家政、四点半课堂、社区团购甚至家庭局部维修等,让居民对慈善超市形成一定的用户黏性。当为全年龄段提供服务,慈善超市便可以营利,也就有能力反哺社区,帮助困难群体。这时,慈善超市实际上也就可以称为‘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何涛说道。

“从逻辑上讲,这条路是通的。”何涛再一次强调,“我跟秦鸣正在做这种模式的探索,只要有合适的场地和社会环境支持,一定可以做出一些成果。”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