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长三角力争率先实现碳中和:以碳普惠体系为载体,推进环境权益市场互联互通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5-28 20:32:51

摘要:这是基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配额系统发放的首笔融资,也是长三角地区首笔以碳排放权质押作为增信措施的贷款,成为金融机构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新尝试。而在5月28日举行的论坛上,周小全透露,刚刚结束的长三角主要领导人会议上也确定,以碳普惠体系为载体,推进长三角环境权益市场互联互通。

长三角力争率先实现碳中和:以碳普惠体系为载体,推进环境权益市场互联互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距离6月底正式运营的全国碳交易市场仅一月有余,各方也在紧锣密鼓积极“备战”。

5月28日,继交通银行、中国太保之后,国泰君安证券在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合主办的“绿色金融、低碳未来”主题论坛上,发布了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并同时与上述两家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开闸”再添助力。

“国泰君安是行业内首批获得碳金融业务开展资格、首家加入国际排放交易协会的券商,成功发行了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债券、全国首单融资租赁类碳中和ABS产品;2016年至今已创设和引入托管绿色低碳金融产品超过50只,累计完成境内外绿色股债融资规模超2700亿元。国泰君安将着力提升在投资、融资、交易、跨境和风控等五方面的关键能力,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绿色现代投资银行,为服务上海国际碳金融中心建设以及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贡献金融力量。”在当日的论坛上,国泰君安董事长贺青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周小全在论坛上透露,全国碳市场开市鸣锣在即,全国碳市场一旦启动,按照配额发放规模计算,我国市场将超过欧盟和美国等区域碳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与此同时,上海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鹏也在论坛上表示,在刚刚闭幕的长三角主要领导人会议上,长三角三省一市领导正在商讨提出探索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开展碳普惠的试点,推动长三角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上海将扮演“领头羊”角色

按照生态环境部的安排,全国碳排放交易启动初期覆盖电力行业,年配额总量将超过40亿吨,是欧盟市场的2倍多,在全球20多个排放交易体系中居首位。“十四五”期间,其他7个重点排放行业(包括钢铁、有色、水泥建材、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将超过50亿吨。而作为碳现货交易市场“主战场”的上海,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

周小全也表示,上海是全国碳排放交易平台的承载地,是国内唯一七个履约年度均实现100%履约率的试点地区,这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整体工作部署,2017年底,上海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维护方,先后启动交易系统、市场制度和交易机构等投建工作。目前交易系统已经基本建成,正在做验收准备,交易机构建设也正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抓紧推动。生态环境部领导在上海调研时,对交易系统建设及全国碳市场启动准备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要求全力冲刺最后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6月底全国碳市场顺利启动完成。未来,我们将充分依托上海试点碳市场及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管理经验,按照安全稳定、公平高效、监管有序的原则,扎实稳妥地把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好、运行好。”对此周小全表示。

据周小全介绍,近年来,上海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金融业务创新等领域率先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已经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多渠道的绿色产融结合和产业转型的市场平台体系。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要将碳金融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上海成熟的绿色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推进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金融化探索,进一步增强市场价格发现能力。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和能力优势发展碳金融,推进碳配额回购、碳信托集合计划和碳基金、标准化碳质押业务、全国碳配额指数等碳金融创新,尽快推出碳掉期、碳远期等衍生品交易,适时发布全国碳市场价格指数,推进形成多层次碳金融市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动碳交易主管部门联合金融监管机构建立协同监管的工作机制,将上海打造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定价中心。”周小全透露。

记者梳理发现,根据去年10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上海各相关部门也开始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牵头建设气候投融资服务机构,争取国家级气候投融资功能平台尽早落户上海。此外,也在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设立气候投融资基金,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发气候投融资创新产品,包括气候信贷、气候债券、气候基金、气候保险等,促进上海成为国际绿色资产配置中心和全球气候投融资中心。

而对于国泰君安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国泰君安董事长贺青受访时表示,将以“三个三年三步走”战略路径构想为指引,加大产业研究,深耕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绿色融资服务,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和升级;支持落后高碳产业退出、转型升级等环节的融资及并购需求。将“绿色”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体系,持续增加ESG及碳中和主题金融产品的供给;建立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导向的金融产品创设、引入及销售体系,全方位满足客户的绿色投资需求。

“国泰君安深度参与、积极布局碳金融交易业务,全面深化碳市场参与主体的战略合作,向客户输出碳市场交易定价能力,提供领先的碳金融综合服务。深化公司跨境一体化联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高质量服务客户开展跨境绿色投融资、交易、资产管理等综合金融需求。进一步构建基于碳中和、ESG的投资体系,积极开发挂钩碳金融相关的收益凭证、收益互换等金融产品。加大碳金融产品的引入、托管与销售,更好满足财富管理客户配置需求。”贺青表示。

长三角搭建碳普惠载体

今年4月28日,作为长三角“碳中和”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交通银行联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长三角地区首笔碳配额质押融资。该笔业务是基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配额系统发放的首笔融资,也是长三角地区首笔以碳排放权质押作为增信措施的贷款,成为金融机构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新尝试。

而在5月28日举行的论坛上,周小全透露,刚刚结束的长三角主要领导人会议上也确定,以碳普惠体系为载体,推进长三角环境权益市场互联互通。

“碳普惠是推动非控排企业、各类机构团体、居民共同参与减排行动的重要机制。上海将加快推动碳普惠平台和体系建设,力争今年上线运行,与长三角及其他省市进行标准和市场的互联互通,促进更多地区、行业和企业参与,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碳普惠体系,使之成为长三角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同时,积极构建长三角碳中和行动联盟,引入各类重要企业、金融和投资机构、服务机构,共同探索研究行业减排标准和减排路径,推动政策协同,形成有效激励,促进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培育以碳抵消、碳中和为目的的自愿减排生态圈。”周小全表示。

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指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为区域内环境权益市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实现互联互通提供了重大机遇。在长三角区域建立涵盖碳普惠机制、碳中和机制以及排污权交易机制在内的互联互通环境权益交易体系,有助于推动形成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域内生态环保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协调和落地,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而在上海国资委党委副书记董勤看来,国企改革3年行动方案提到,要推动上海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也明确提出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投资目标。要实现这些投入,单靠政府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来参与。而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碳排放迎来了发展的机遇。证券公司应该紧抓绿色复苏和绿色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将重点从传统行业投向包括绿色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优化融资结构,激发经济活力,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国泰君安将加快推动与绿色低碳龙头企业、重要机构、重点区域的全面战略合作。根据战略客户差异化需求,不断提升定制化服务能级,积极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要区域战略合作项目落地。”贺青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