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中国上市公司数字赋能指数发布:金融业“一枝独秀”,地域发展不均衡

作者:胡金华 赵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4-16 22:25:48

摘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立岩向记者介绍,从数字赋能指数平均值来看,属于金融业企业的平均数字赋能指数最高,但从行业细分领域来看,两极分化还是存在的,券商类、银行类、保险类的龙头股表现最强。

中国上市公司数字赋能指数发布:金融业“一枝独秀”,地域发展不均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见习记者 赵奕 上海报道

当下,我国数字化发展进程正在不断提速,而发展数字经济,企业是主体。上市公司群体基本涵盖了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对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进行研究和评估,能较为直观地呈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状态。4月13日,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数字赋能指数”报告(下称《指数报告》)。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该指数一共覆盖了4000多家上市公司。经过指标评估,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综合排名第一,榜单靠前的企业还包括: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数字赋能指数引导市场关注数字资产的价值。当前上市公司的数字化,主要是产业数字化。基于产业数字化产生的数字化资产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数字化资产,即非数字资产以数字化形式的呈现;另一类是数据资产化(或数据资产),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交易数据、行为数据等,也正逐步成为新的资产类别。这些资产会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创始人柏亮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数字赋能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的变迁,而且是带来整个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柏亮强调。

金融业首当其冲,制造业处中下游

在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的情景下,各行业上市公司抓住时代契机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启了数字化转型进程。《指数报告》以A股所有中国上市公司、港股所有中国上市公司和美股的所有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按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的数字赋能指数编制原则,设计相应三级指标体系。

记者注意到,根据指数报告从市值加权的数字赋能指数来看,排名靠前的行业主要有金融业、教育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业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

图片 1.jpg

(图片来源:零壹财经·零壹智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立岩向记者介绍,从数字赋能指数平均值来看,属于金融业企业的平均数字赋能指数最高,但从行业细分领域来看,两极分化还是存在的,券商类、银行类、保险类的龙头股表现最强。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制造业具有最大的总市值,包含股票数量多,但其数字平均赋能则处于总体中下游。韩立岩表示,中国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有2616家,占到整体上市公司的6成左右,其中数字赋能指数最高的公司已经接近于银行,达到86.05,最小为0,行业的平均水平只有18.29,这说明制造业的大多数企业都在均值以下,行业的整体数字赋能指数不高,因此该行业的数字赋能提升空间巨大。

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大而不强问题突出。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生产管理效率较低。企业为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重塑竞争优势,进行数字化转型尤为重要。

对此,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向本报记者表示,我国过去一些制造业企业的高速增长,是依靠阶段式粗放型的扩张发展,部分企业运行成本偏高。而数字化转型则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生产、推行先进管理,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增加企业效益。但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多着眼于应用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自动化的产线,缺乏深入的“精益化生产”,因为这是又苦、又累、又细的活儿,跨学科多门类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跨界融合程度偏低,也制约着制造业数字化水平,这些是实现数字化智能制造的前提和关键要素。

“我们在研究‘专精特新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和走进企业实地调研发现,国内外特大型集团性企业的数字化模式具有特殊性,很难被借鉴或复制,我国的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挑战既有共性的,也有行业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还有各个企业的不同。”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两化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向记者表示。

宋嘉表示,“十四五”期间,是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发展方向和目标也非常清晰。第一阶段重点是规模上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在共性方面,第一条就是企业高管的认识理念需要提升。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的数字化不仅仅是提高生产精度或效率,要认识到新一轮数字化转型不是加法,而是乘法,有可能引发生产模式的迭代更新。

区域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各部门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以及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据我国信通院统计,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由14.2%提升至36.2%。其中,北京、上海数字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数字经济GDP占比已超过50%。

以上海为例,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3月26日,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2021年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安排》,明确立下目标:数字经济支柱功能更加显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数字生活更趋优质普惠,打造11个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受用的标杆应用;数字治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一网通办”网办比例不低于70%;数字化基础设施能级不断增强,实现5G SA全面商用,高端绿色IDC机架数量超20万。

《指数报告》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调查。从区域的角度来看,调查结果和中国城市群的分布比较一致。像广东省以及长三角的上海和京津冀的北京,分别是处在前列的,而相对于其他的区域比如说像西北西南这些区域,市值加权赋能相对偏低,表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长刘成昆表示,《指数报告》本身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挖掘,例如加强像港澳地区甚至包括台湾的,形成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更广的调查,使得数字赋能指数可以有更全面的区域适用性。并且,指数本身也可以列成是一种无形资产,会对上市公司产业发展区域的合作带来指导性意义。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