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断言“活不过16岁”女孩的“破茧”之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2021年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下简称《残保法》)实施30周年,对于很多残疾人工作者而言,他们是亲历者、执行者,甚至是受益者。
今年39岁的董静,是一名南京市栖霞区残联的工作人员,《残保法》对于她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
“《残保法》对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董静说:“它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护佑着我不断成长,自信阳光地拥抱每一天。”
被“罕见病”砸中的女孩儿
1982年出生董静,与普通孩子并无异样。
她在该翻身的年龄翻身,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该会走路的时候,也会像周围的小伙伴一样蹦蹦跳跳,然而不同的是,小董静在摔跤跌倒后爬不起来,必须要旁人协助才能重新站起来,那时候,她裤子的膝盖处永远都有磨损的破洞。
为此,董静的爸爸妈妈也带她去当地的医院检查过,但医生的回复大同小异,总是说:“没问题,长大就好了。”
就这样,满怀希望的小董静等待长大。
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光顾这个女孩儿。5岁那年,小董静被江苏省人民医院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这个病,家里人第一次听说,而董静恰好就是那个千万分之一患病率的“分子”。
医生告诉董静的家人:“这孩子活不过16岁的,10岁以后瘫痪在床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不知道,那些年父母背着我流过多少泪,吃过多少苦。我只记得,他们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笑着的,那温暖的微笑陪伴我度过了整个青春期。”在董静的回忆里,那些温暖的画面一直都在。
也正是这个原因,小学时候的董静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除了上体育课上的时候,比别的同学吃力些罢了。
中考那年要考体育,董静的身体情况肯定是无法完成考试的。学校的老师提醒她的父亲:“好好读一下《残保法》,也许会帮到孩子。”
于是,很快一本崭新的《残保法》出现在董静家客厅的茶几上。也正是那个时候,董静第一次看到了印有《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几个大字的小本本。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残疾人’几个字时,对于当时还是一个青春萌动的少女来说,我心里多少还是有点难以接受的。”但是,当董静仔细阅读之后,她的心变得敞亮了,她明白了虽然我身体残疾了,但是有了《残保法》的护佑,她的未来依然可以是五彩斑斓的。
很快,在那一年,董静的残疾人证办下来了,有了残疾证,她的体育成绩如愿过关了,董静也顺利进入了高中。
然而,2003年高考时,董静又遇到新麻烦。
“当年的大学,还是可以拒收残疾考生的,是《保障法》又一次帮助了我。当我的父亲拿着《残保法》到招生办和工作人员沟通后,很快我成功地收到了南京工业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董静和她的家人都喜极而泣。
此外,考虑到董静身体的不便,学校还专门为她安排了上下铺,同时由同班的一位同学照顾她。
大学期间,董静努力学习,每年都拿到奖学金,成为同学眼中的“学霸”,并且,在校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保障法》照亮就业路
拥有了《残保法》的护佑,董静一路顺风顺水。
2007年,大四那年,同学们都陆续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而董静却因为残疾迟迟没有着落。
心急如焚之下,她又想起了《残保法》,那时候的董静已经清楚的意识到,残联就是残疾人的“娘家人”!
于是,在父亲的陪同下,董静尝试着去了南京市残联,希望他们可以帮忙解决就业问题。
时隔多年,董静依然记得,当时是一位姓刘的主任接待的她们。在得知了董静的情况后,那位主任被董静勤奋乐观的心态所感动,同时介绍她去了一家国企,但是,因为工作岗位不太适合董静,再加上工作地点比较远,董静最终忍痛放弃了那份工作。
正当她感叹路在何方的时候,董静又接到了江苏省残联的电话,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她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下来,她真切地感受到了《残保法》对于像她一样的残疾人的护佑,同时也感受到了残联作为残疾人“娘家人”对残疾人的帮助和支持。
也正是那一通打电话,让董静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那一年,国美电器开展“1040”助残公益活动,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通过笔试、面试,董静顺利地就业了。
此后的董静,得到了更多社会的帮助,同时,身份也逐渐发生着变化。
2009年,在南京市栖霞区残联的帮助下,董静进入了迈皋桥街道长营社区工作,她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董静由一名曾经接受帮助的残疾人,成为了一名帮助他人的残疾人工作者;从一个被《残保法》护佑的残疾人,到助力实施《残保法》的践行者。
“我觉得特别光荣,在这里,我接触到了许多残疾人朋友,我向他们宣传惠残政策、介绍康复知识、为他们介绍工作,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和残疾人朋友在一起,董静觉得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
2015年,董静调入了栖霞区残联工作,同时还考了C5驾照,那时候的董静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从容。
这些年来,《残保法》见证了董静的成长,也见证了她的幸福生活。如今的董静,每天上下班都是自己开车,栖霞区残联还为她申请了残疾人无障碍停车位,改造了无障碍厕所,有了热爱的工作、包容的工作团队,她的每一天都特别开心快乐。
2018年10月,董静参加了当年南京市残疾人辅具适配技能比赛,获得了个人理论赛一等奖、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拿着奖杯的那一刻,她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一切都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更应该属于她所在的团队和伟大的祖国。
“回想这些年一路走来,是《残保法》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给我带来温暖和希望。”董静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有着13年党龄的党员,她希望更多的残疾人兄弟姐妹们在《残保法》的呵护下,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希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