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大宗商品牛市只出现在预期不确定的窗口期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2-22 22:39:46

摘要:对于大宗商品最大的威胁正是大宗商品自己,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会引发核心通胀数据的上涨,这将导致全球央行紧缩货币,比如美联储政策也可能突然反转。一旦经济复苏确认,物价上涨,形成通胀威胁,货币当局必然要“收水”,这个时候大宗商品价格就会出现雪崩。

大宗商品牛市只出现在预期不确定的窗口期

冉学东

今天,布伦特原油开盘快速涨超1%报62.84美元,此前高盛将布伦特原油预期提高10美元。LME铜突破9000美元,创2011年来新高,内盘国际铜、沪铜期货主力涨停,涨幅6%。铁矿石主力合约涨近5%,报1180元/吨,创历史新高。伦锡触及27000美元/吨,至2011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沪锡涨超7%。

今天的A股却是单边下跌,但是有色、钢铁、煤炭、石油等资源品和周期股板块全线飙涨。走势强劲的有色金属板块,截至上午收盘,涨停个股数量多达36只。其中,天山铝业再度3连板并实现8天7板,章源钨业已经5连板。

去年12月1日,高盛就预测“铜价正通往1万美元的路上”,当时铜价刚刚升破7700美元,但高盛称,这还只是铜结构性大牛市的第一阶段,进入2021年铜市将面临十年来最拥挤的交易。

花旗近期也将伦铜6-12个月目标价上调至每吨10000美元,并认为其3个月内有望站上9000美元。该行表示,铜价正步入牛市第二阶段,以现货价格高于期货,期货近月合约价格高于远月合约为特征。

花旗分析称,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铜铝严重供应短缺,低库存预计将持续数年,这意味着“所谓铜铝超级周期真的要来了”。

笔者也认为2021年是大宗商品上涨是较为确定的,基于两点,一是新冠疫情的转折点来临,疫情在前半年大概率终结的预期越来越强,另一个是美联储执意继续执行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大宗商品上涨的催化剂。

美国的疫情的确在1月下旬开始明显好转。2月12日,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几个月来首次低于10万例,此后这一数字持续下降,目前处于接近58950例,住院患者也从13万降至5890左右(降幅50%左右)。 全球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数已连续第五周下降,自2021年以来,每周新增病例数量已下降了近一半。

对于疫情好转预期影响最大当属疫苗,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接种超亿剂新冠疫苗。拜登正式上任一个月后,全美接种的疫苗剂量已经达到每日160万剂,远高于今年年初平均不到50万剂的接种速度。公共卫生研究小组PHICOR开发的模型预计,只有当70%-90%的人口具有保护性免疫力,才能达到群体免疫。若以当前每日170万剂的速度接种,美国可能会在7月达到群体免疫力的门槛。这对市场的预期产生重大影响。

另一个因素是美联储继续强化其货币宽松预期,美联储1月纪要反而屡次强调,当前美国经济状况与美联储的长期目标“相去甚远”,保持高度宽松的政策立场对促进经济持续复苏、并逐步实现2%的平均通胀率至关重要。因此,所有与会者都赞同维持当前货币政策,以及基于结果的联邦基金利率和购债前瞻指引

大致来讲,疫情期间大宗商品价格下调多少则今后大宗商品上涨至少达到疫情前的水平,不过,包括铜、铝、锡、石油等的价格歧视早已突破疫情前的水平,钢铁煤炭不遑多让。

未来的上涨动力来自哪里呢,其实目前市场是很纠结的。最近十多年的大宗商品市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中国需求,过去十多年,中国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购买方,是大宗商品牛市的发动机。即使在今年,大宗商品的主要发动机也仍然是中国需求。

可以说,十多年来,全球大宗商品的最主要买家,就是中国,没有中国需求,根本谈不上所谓商品牛市,有些企业连生存都是问题。

即使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也购买了创纪录数量的原油、铜、铁矿石和煤炭。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7.3%,达到每日1085万桶,约占全球日需求的12%。去年另一个几乎由中国单方支撑的市场是铜,未锻造铜进口量从2019年的498万吨飙升34.2%,至668万吨。

铁矿石是另一种中国主导的大宗商品,占海运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也是另一种2020年进口量创纪录的大宗商品。2020年中国钢铁进口量同比增长9.5%,至11.7亿吨。

不过以上几种商品到了去年12月份进口数据开始下滑,12月的原油进口量仅为906万桶/天,比11月下降17.9%,比2019年同期下降15%。去年中国进口强劲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油价暴跌时,大量石油被买来储存。当价格上涨时,中国炼油商或战略石油储备是否会在2021年继续以去年的速度购买石油就很难说了。

但去年12月铜进口量为512332吨,较去年11月下降8.7%。如果占全球铜需求约一半的中国铜进口继续放缓,全球其它地区预期的复苏不可能填补这个巨大的需求缺口。与原油和铜一样,去年12月铁矿石进口量也不高,为9675万吨,较去年11月下降1.4%,较上年同期下降4.5%。

去年12月份进口的萎缩,主要源于中国开始降低杠杆,尤其是对于信贷开始控制,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开始边际收紧,从此前的极度宽松,到逐步正常化,尽管不“急转弯”,但是“弯”总是要转,这对中国需求是一个抑制。

如果今年延续去年12月的下降,那么大宗商品的牛市就可能终结。

对于大宗商品最大的威胁正是大宗商品自己,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会引发核心通胀数据的上涨,这将导致全球央行紧缩货币,比如美联储政策也可能突然反转。一旦经济复苏确认,物价上涨,形成通胀威胁,货币当局必然要“收水”,这个时候大宗商品价格就会出现雪崩。

而对于交易而言,就是在目前谈通胀为时过早,谈复苏朦朦胧胧的时候,正是交易确定性最大的时候。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