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了!谁成了中国经济的“牛鼻子”?
进入2021年,国内经济政策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从强调供给侧改革向供给侧、需求侧改革并重这么一个转变。
那么,怎么看这种转变呢?
国内经济政策改变
我们都知道,中国产能严重过剩,90%的行业产能都是过剩的,这也是为什么过去那么多年通货膨胀在中国起不来的重要原因。
那么,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就是去产能,几年下来效果是非常明显,很多过剩的行业得到了压缩,这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秩序的整顿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换句话来讲,现在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他们的品质是有保证的,所以他们的价格也就有一定的回升。
这是从去产能的角度来讲供给侧改革。那么,需求侧改革是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扩大需求,刺激消费。我们在2020年经济数据中间就发现,拉动中国GDP能够产生V字型回升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呢?还是投资。
那么,是什么投资呢?房地产投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的增幅,对拉动中国GDP起到了很大一个作用。
另外一个就是进出口,我们上期节目也说过,出口10%的一个增幅。众所周知,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一个是投资,一个是进出口,还有一个是什么?就是消费。
但是,很遗憾,我们去年的消费还是负数,是接近4%的一个负增长!当然,第四季度已经回升的相当不错了,已经到了4.6%,但是全年来看,消费依然是一个负增长。
这跟我们过去一直希望,消费能够在整个GDP增幅中间占比超过50%的诉求,有很大的落差。
消费起不来的原因
当然,疫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或者被其他投资挤占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那么,解决需求不足,最根本的是什么呢?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大家的收入。如果大家收入不增长,你说怎么消费呢?尤其是疫情期间,这一点大家看的更明白。
为什么疫情控制之后没有发生报复性消费呢?因为疫情期间大家连工作都停顿了或者收入下降了,你怎么让大家忘我的消费呢?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方面,我知道不管是2015年也好,还是2016年也好,最后房地产上涨那一波的时候,绝大多数家庭都在那一波完成了按揭。那么,换句话来讲,现在很多家庭的收入,有一部分是要还按揭的。
所以,如果收入没有增长,或者没有很大的增长,你要让他在消费层面上花太多的钱,恐怕就很难了。
这也是为什么消费无法达到大家预期的重要原因。
怎么扩大大家的收入?
当然,中央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政策,比如说,家电下乡,汽车的各种补贴,都在鼓励消费。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我刚才说的,要扩大大家的收入。
那么,怎么扩大大家的收入呢?一方面是要增长绝对收入,另外一方面相对收入也需要平衡。
增长绝对收入大家可以理解,相对收入平衡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财富不能太多的向个别群体集中,贫富差距不能拉得太大。
这方面会不会在税收政策上面有所调整,我们现在还不不清楚。但是,考虑到最近这段时间各种平台的反垄断,包括遏制资本的无序扩张、赢家通吃这种局面。
隐隐约约能够体会到这种政策趋向,主要还是让大家都有共同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这种指导思想,我想还是跟刺激消费、需求侧改革应该是一致的。
双循环的言外之意
大家都知道在疫情前后,我们提出了双循环的概念,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太理解,以为是不是对外开放的势头要有所逆转?其实,不是的!
因为疫情导致国际间的来往是封闭的,或者说是休克的,你即便想搞国际大循环,这个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另外一方面,疫情让我们也意识到,仅仅依靠国际市场,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国内这个大市场。
因为中国这个大市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巨大空间的。所以,你与其去舍近求远跑国际,还不如做好国内这个大市场。
当然,国内市场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也有很多内部的问题需要我们清理,如果能够顺利地解决一些内部的羁绊,我想市场的活力会大大的激发。
这跟需求侧改革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你要搞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那么就得激活国内的市场,开发好国内的市场。
那么,要想开发好国内的市场,你就得紧紧扭住消费这个牛鼻子,而你要扭住消费的牛鼻子,你就得提高全国人民的,特别是中产阶层家庭的收入。
如果没有收入,消费其实是无从谈起的。
作者:水皮杂谈工作室
编辑:戈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