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綦江区推行“半天康复+半天教育”见成效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01-22 19:24:17

摘要:她一把拽过熊熊,紧紧把他抱在怀里。这一幕发生在綦江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此时,熊熊已在此接受免费康复治疗有一年两个月的时间。这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呼唤,李欢等了两年。

用爱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綦江区推行“半天康复+半天教育”见成效

孩子们在綦江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妈妈,妈妈……”

11月4日晚,当所有人都在给熊熊唱生日歌祝他生日快乐时,他的这句“妈妈”让大家瞬间安静下来。母亲李欢(化名)瞪着大眼睛,眼泪“唰”地流了出来。

她一把拽过熊熊,紧紧把他抱在怀里。这一幕发生在綦江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此时,熊熊已在此接受免费康复治疗有一年两个月的时间。

这一句再平常不过的呼唤,李欢等了两年。

扩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覆盖面

李欢是綦江人,2018年11月4日,儿子熊熊出生了。从有孩子那一刻,她便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都说七坐八爬。然而,熊熊八个多月了还不能翻身,也不能坐稳,一家人开始着急。在綦江区妇幼保健院检查后,医生的话给了他们当头棒喝:孩子是脑瘫,而且是中重度脑瘫,“这个娃儿今后只要能自理就行了”。

“治!一定要治!”李欢含着泪对家人说。

在重庆儿童医院,熊熊一个月就花掉了3万多元,家里的存款开始“见底”。同样让人痛心的是,李欢的姐姐身体有缺陷,她的父亲也因病面临瘫痪,熊熊被确诊为脑瘫后,李欢的妈妈也一下子老了几岁。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时,綦江区残联给他们带去了好消息:熊熊可以到綦江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免费的康复训练。

2.jpg

在康复中心,熊熊每周接受6天训练,每天3小时。经过一年多的康复治疗,熊熊迈出了人生第一步,学会喊了“妈妈”。

无独有偶。2010年,綦江区安稳镇的张彩红生下了大儿子恒恒。孩子两岁多时,被诊断为痉挛型脑瘫。想着大儿子是残疾人,张彩红和丈夫陈孝海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将来好有个人照顾恒恒。

2015年,航航出生。然而,孩子快两岁了却只会无意识地喊“妈妈、妈妈”,在医院评估后,航航被确诊为中重度自闭。这个结果无疑晴天霹雳,此后,张彩红整日以泪洗面。

为了孩子们的康复,陈孝海不得不放弃外出打工,回到家里和张彩红一起,陪伴孩子往返于康复机构与家之间。为了孩子康复,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几万元外债。2018年他们家被评为建卡贫困户。

了解这一情况后,綦江区残联立即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措施:兄弟俩免费到綦江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同时还享受康复期间每月500元的生活交通补助。

据记者了解,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后,哥哥恒恒已具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已在安稳学校随班就读四年级,成绩中等。航航在进行言语、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一年半后,能听从简单的指令,与人简单交流,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目前在安稳希望幼儿园上中班。

孩子们的好转让陈孝海松了一口气,谈到现在的生活他信心满满:“康复期间,孩子们不仅治疗费用全免,医院还提供住宿。现在,孩子能正常上学了,我也可以出去打工开塔吊,一个月大概能挣五六千块,能够自给自足。”

张彩红也成为了安稳镇民政办的本土人才,从事为村民服务的工作,收入稳定。目前,他们家已经还清了外债,去年还在老家建了新房,一家人其乐融融。

一个残疾孩童的产生,直接对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近年来,重庆创新性地通过残疾儿童康复让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独立生活,既助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也助力贫困残疾人家庭顺利脱贫。

残疾人辅具适配得到全面普及

熊熊和航航一家只是綦江区创新开展精准康复,助力残疾家庭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据记者了解,位于重庆市南部的綦江区现有持证残疾人23971名,各类贫困残疾人7869名,其中建档立卡残疾人1611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因家有残疾人而脱贫乏力的现象近年较为普遍。为此,綦江区残联以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为切入点,创新残疾儿童康复,探索残儿康教结合模式,扩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覆盖面,拉长救助年龄段,将全区17周岁(含)以下的脑瘫、智障、自闭症残疾儿童全部纳入綦江区康复救助范围,实现“康复一个残疾人,解放全家劳动力”的目标,至今,已收治脑瘫、智障和自闭症儿童1750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綦江区还创新采取“半天康复+半天教育”的方式,在康复中心开设幼儿园,填补了在院康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空白。据悉,目前綦江区现有2个班共27名残疾儿童在读。

同时,实施五年救助计划,进行分类救助,并对接受康复训练残疾儿童给予生活和交通补贴;开展送康复进学校和家庭服务;普及残疾人辅具适配,助力脱贫攻坚。

截至2020年,綦江区381个行政村(居)辅具适配已实现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投入经费150余万元抓实各项助残项目。例如,开展残疾人假肢筛查,有装配需求残疾人298名,已为115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安装了假肢;实施精神病患者服药救助966名,住院救助312名;为有需求的残疾人适配发放轮椅等基本型辅助器具共计4000余件。

数据显示,五年来,受助残疾人超5000名,60%以上的受助残疾人从此能够走出家门,甚至走进工厂车间,从事较轻的劳动生产,获取收入,重寻人生价值。

记者从重庆市残联了解到,“十三五”期间,重庆市申报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服务设施项目共计21个(其中,康复项目13个、托养项目8个),总建筑面积约15.55万平方米,建设总投资约6.8亿元。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建成和在建残疾人康复中心共计24个,实现了区县服务设施基本覆盖,补齐了重庆市残疾人基本服务短板,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方便可及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同时,为提升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动合作运营工作有效开展、科学规范实施,重庆市已建成的康复及托养中心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资源共享,公益性不变、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充分整合当地优质资源,基本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合作运营,合作机构独立运营,残联部门在残疾人康复及托养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在康复及托养业务上加强监管。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