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南的特色致富模式:创建“助残产业+日间照料”托养基地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2-25 19:54:37

摘要:“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海南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生存状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其中,在创新助残模式、精准服务方面,海南摸索出了一种从物质与精神上助残就业的新模式。

海之南的特色致富模式:创建“助残产业+日间照料”托养基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椰风颂海韵,海浪推潮涌。

在万宁市残疾人椰雕就业基地日间照料房,患有肢体一级重度残疾的陈杰等几位残友正忙着为准备出厂的产品打包装。陈杰说,2018年12月,海南省残联在他家门口创办了这种“产业助残+农村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于一体的托养基地,他被吸收到厂里做简单的工作。就这样,本还需要家人照料护理的陈杰,如今在家门口就实现了日间照料,并且通过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还有一定的报酬可拿,他觉得非常开心。

创建“产业助残+日间照料”的托养基地,不仅为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解放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劳动力,还带动了当地一批困难残疾人及困难残疾人亲属就地就近就业,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据记者了解,“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海南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生存状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其中,在创新助残模式、精准服务方面,海南摸索出了一种从物质与精神上助残就业的新模式。

“助残产业+日间照料”

据了解,为了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海南省残联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产业助残新模式,2018年初,海南省残联开始筹建产业助残+农村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托养基地,将农村里废弃的教学点改造成加工厂+托养园,集中安排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就业,并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2018年12月,海南第一个产业助残基地在万宁市大茂镇群星村建成,主要从事椰壳工艺品加工,现有员工38名,其中残疾人员工29名,为4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托养服务。

托养一人,脱贫一家,把产业助残与农村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托养有机结合的新型助残模式,很有地域特色,海南在全国来说,在这方面的创新树立了标杆。

为加大推广“产业助残+农村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托养”的力度,海南省残联积极沟通协调,争取省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民生扶贫事项,由各市县帮助解决生产用地、资金扶持和产品销路等难题。目前,海南省残联先后分别在万宁市、海口市和文昌市建成残疾人椰壳雕刻厂、服装厂和黑鸡养殖“产业助残+农村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托养基地”等,带动100多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就近就便得到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和劳动技能训练。

就在近日,海南省临高县和新村阳光助残扶贫车间和阳光之家分别揭牌成立并正式启用,标志着临高县在战“疫”和战“贫”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据了解,阳光助残扶贫车间位于东英镇和新村,是临高县成立的首个阳光助残扶贫车间,采取“助残产业+托养服务”模式,将加工产业链接到村,就近就地安置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亲属或贫困户劳动力人员就业,并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托养服务。

王康华是海南澄迈人,2019年12月由海南残服爱心服装有限公司委派到和新村阳光助残扶贫车间做技术管理工作。

“国家对贫困残疾人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王康华说,尽管他腿部四级残疾行动不便,依然尽心尽力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到车间里学习技术。

文化助残

目前,中国残疾人总数8500万,其中将近75%的人是后天致残,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很多人的身心遭受严重损伤,有的人自暴自弃,有的还会因为心理失衡引发一些悲剧。关爱残疾人不仅要从物质上给予他们帮助,更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持。

为此,近年来,海南省残联以党建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抓住主题教育的契机,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新时期残疾人工作重要论述,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全方位开展残疾人的脱贫攻坚、康复、教育就业、权益保障、组织建设和宣传文化体育等对口服务工作,努力使海南残疾人幸福指数最高。其中,在助残脱贫的路上,文化助残脱贫成为海南助残的另一主要途径。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海南加大了残疾人在体育和文化艺术方面人才的培养,通过集训和组织参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残疾人体育竞技水平和艺术水平,影响和带动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体育竞技和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达到全民健身,还能达到脱贫的效果。

比如,在全国第十届残运会和第七届特奥运动会中,海南省就有多名运动员获奖并得到奖励,其中残疾人运动员张中华得2枚金牌并获奖金30多万元,原本生活贫困的他,直接脱贫进入小康。像张中华这样的残疾人,通过体育竞技获得的幸福感,海南并不少。这些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让一批残疾人实现了走出家门的梦想,让他们不仅找到自己存在感和尊严,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脱贫攻坚路上充满了斗志。

据了解,全省达到国家级和省级体育竞技标准各类残疾人运动员300人,参与特殊艺术的残疾人有1000多人。此外,海南部分地区的村委会还建立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及体育场所,为群众提供文体娱乐场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文化能够给人以力量,能够让人的心灵得到艺术熏陶,让坚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融入观众的内心,同时,通过优秀文化给他们的心灵播撒阳光、注入力量,有助于让他们在精神上突破困境,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在“文化助残”活动中,有不少残疾人艺术家也在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他们本身就是残疾人重获新生的典范,可以给更多残疾人以榜样的激励,帮助残疾人找到自尊和自信。

从解决温饱到衣食无忧,从实现就业到安居乐业、筑梦远航,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南残疾人登上了人生的舞台——脱贫并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