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许继1美元接棒韩电发电

作者:王潇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01 20:47:00

摘要:许继1美元接棒韩电发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袁晓澜 北京报道

    外资在中国电力领域的投资正面临尴尬局面。
    韩国电力公社(下称韩国电力)近期传出消息,将作价1美元,出售其在中国控制的首家发电厂——位于河南焦作的韩电发电有限公司(下称韩电发电),而接盘者为同在河南的电气设备制造商许继集团(下称许继)。
    2004年,韩国电力曾斥资1.52亿元人民币,拿下韩电发电77%的股权。现在转手为什么选择这么具有戏剧性的方式?焦作当地一知情人向记者透露,这1美元的买卖实际上是许继迫不得已的选择。


许继新添发电资产
    据称,韩国电力此次计划与许继签署“购买选择权”协议,在将发电站以1美元价格出售后,如果许继集团能在2012年底前扭亏为盈,就在2013年以1美元重新买回目前韩国电力持有的77%股份。
    10月28日,韩电发电副总经理姚可松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了许继以1美元购得韩电发电的控股权,而是否存在“购买选择权”协议则表示不清楚。
    焦作当地一知情人告诉记者,目前韩国电力公社在韩电发电的高层均已撤离,而许继已委派一名高层前来担任韩电发电的总经理一职。据透露,新的总经理是许继所属的许继实业发展公司经理周集堂。
    随后,记者电话联络到了周集堂,他告诉记者,对于许继和韩国电力的股权转让事宜正在调研中,其他的情况不方便透露。
    对于1美元的交易价格,姚可松评价为“这是许继低成本扩张的一种方式”,但他同时表示,并没有1美元购一家电厂的好事。
    “许继获得韩电发电的代价将是3.91亿元,而非象征性的1美元。”据姚可松介绍,目前韩电发电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约5亿元,另外还身负3.91亿元的银行贷款,许继集团接盘后,这一笔债务也将转移给许继集团。
    不过,姚可松也表示,“韩电发电净资产还有近两亿元,许继的收购还是很划算的”,这次收购,也将为许继增添第一笔发电资产。
    位于焦作的韩电发电于2004年9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97亿元,韩国电力出资1.52亿元,焦作第一热电厂出资4531万元,另外贷款3.91亿元,总共投资约5.88亿元,共有两台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记者查阅当年韩电发电的投资计划,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新增发电量6亿千瓦时,年供热184万吉焦,年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年可实现税金2350万元。可惜现实并非计划中的美好。
    据焦作当地一位知情人介绍,由于许继曾是韩国电力当时在中国农业银行贷款的担保人,作为回报,韩电发电采购了许继生产的2×240T+2×50MW汽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成套设备。而如今,韩电发电累计亏损已达到193亿韩元(合人民币9087万元),于今年1月份停产。韩电发电已无力来偿还银行贷款,根据规定,许继在此情况下,将代为偿还。
    “既然要为韩电发电偿还贷款,从韩电电力手中获得韩电发电有限公司的相应股权则是理所应当的。只是,许继集团并非出自自愿,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该知情人透露。


“发1度电亏1毛钱”
    韩国电力在中国发电的第一个项目的出售,只是外资越来越难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的一个缩影。 
    “煤炭是主要原因,因为是地方合资电厂,没有五大发电集团的计划煤供应,所有煤炭都得从市场采购。韩电发电使用的电煤已从2006年的130元/吨,涨到了现在的800元/吨,发1度电就要亏损1毛钱,为了减少亏损,电厂已经在今年1月停机了。”姚可松告诉记者,由于许继的介入,10月29日,电厂又重新开始发电了。
    中电联统计部主任薛静也表示,韩电发电受热电价和供电价的双重困扰,另外加之煤炭价格的暴涨,无法再支撑进一步的亏损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称,现在是外资在中国发展电力的低迷期,在中国投资的燃煤电厂只有少数靠早期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存活着,大部分都逃不开亏损并退出的命运。
    据薛静介绍,外资投资中国电力的发展黄金时期在1981年-1997年,在1997年达到了高峰,投资金额累计达到747.53亿元,占电力总投资的11.58%,1997年当年就达到了224亿元。这其中的统计数据仅包括外国政府和银行的投资,还不包括外商的投资。而从1997年到现在,由于煤价暴涨和中国五大发电集团成为电力发展的主力,外资已不足电力投资总金额的1%。
    以韩国电力为例,在凭借韩电发电进入中国后,其再也没有处于控股的地位,也很少参与项目的经营,更多的只是一个投资者的身份。
    据悉,韩国电力在韩电发电项目后旋即又看上了焦作九里山4×60万千瓦火力发电项目。虽然之后在与美国AES公司竞争中胜出,2005年韩国电力公社与焦作市政府就这个项目签署了意向书,但直到现在都没有下文。
    不过,薛静还认为,中国对电力的长期需求是旺盛的,如果外资能扛住,下一个投资周期则将占得先机。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