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正文

生物医药企业扎堆赴美上市背后:资本进场加速研发步伐,高额成本倒逼上市

作者:于娜 郭怡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2-11 21:49:17

摘要:刘瑶进一步说道:“在今年3月上市的公司中,仅有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是通过常规传统的IPO上市,另外3家都是通过SPAC上市的。对于生物医药公司来说选择SPAC方式提早上市,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品牌背书,和获取更便宜的研发资本,这种模式未来将更多地改变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方式。”

生物医药企业扎堆赴美上市背后:资本进场加速研发步伐,高额成本倒逼上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郭怡琳 北京报道

2020年,可谓是生物医药版块的“IPO井喷”年。截至12月8日,今年已有72家生物医药公司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年度上市数量创下近五年来生物医药公司IPO总数新高。仅12月4日当天,便有3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纳斯达克敲钟。

疫情之年,健康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刚需。在此背景下,生物医药赛道被给予更多关注,市场需求的递增为医药企业带来利好。这些因素推动了生物医药板块加速资本市场进程。对整体赛道而言,高额研发成本是企业发展的一道挑战。

自媒体观察员、微博大V财经林妹妹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今年是新经济产业年,站在企业角度,不管有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它们都会选择赴美IPO。只有上市融资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尽管因为疫情,美国即将复苏的经济可能再次大幅下滑。但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受关注的资本市场,同样也是流通性最好、关注度最高的金融市场。赴美上市对企业未来融资意义非凡。”

资本进场加速企业研发脚步

作为曾经的纳斯达克敲钟人,中缔资本合伙人刘瑶感触颇深。2019年5月,她的公司赴美上市。那天早上8点,刘瑶与她的50个战略伙伴到达纳斯达克小演播厅参与彩排。直至9点半,仪式正式开始。随后,整个仪式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播放展示15分钟。用刘瑶的话说,“大屏幕见证了她职业生涯最荣耀的一刻”。

面对《华夏时报》记者,刘瑶回忆道:“ 2011年春末,我进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在这个行业深耕的第8年,我们被纳斯达克的游戏规则吸引,最终选择赴美上市。以我们上市的全球精选市场为例,他们对财务和流通性要求远高于全球的其他市场,因此被誉为优质公司成就与身份的象征。”

对投资方而言,纳斯达克特有的造市人和保荐人制度是一道天然的保险屏障。纳斯达克市场,造市人既可买卖股票,又可保荐股票。换句话说,他们可对自己担任造市人的公司进行研究。

纳斯达克还拥有自有的做市商制度。他们是一些独立的股票交易商,可为投资者承担某一只股票的买进和卖出。

纵观今年的IPO市场,许多投资者较早参与到公司的融资中,并且和公司一起成长,直到IPO。刘瑶也是其中之一,她表示:“疫情提高了大众对生命的重视程度,随之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市场需求的递增为医药企业带来利好。这些推动整个生物医药板块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

资本的进场加速了企业的研发脚步。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我国CRO行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随着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的推出,行业生存规则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传统制药企业开始向创新药研发转型,对专业化CRO服务需求不断提升。2016年制药企业研发外包比例约为80%,CRO市场渗透率35.45%。预计2021年,研发外包比例达到85%,CRO渗透率提升至46.45%。

以国内肿瘤创新药研发头部企业恒瑞医药为例,其研发投入也是同类国企中最高的。2019年上半年其研发支出共计达14.84亿元。据中信证券徐佳熹团队统计,在所有的A+H股中,以研发支出多少排序筛选出前100名,合计研发支出为249亿元,占全部上市药企的84%。相较于往年同期,平均增幅超19%。

上市融资需求较为迫切

研发比例和CRO渗透率提升的背后,企业融资需求相应水涨船高。刘瑶补充道:“大部分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对于上市融资需求较为迫切。这类企业,投入周期长,投资回报慢,持续投入成本高。如果单纯依靠股权投资不太现实,因此他们选择通过IPO上市,从而获取更加长期且便宜的资本。”

而企业新药研发是一条极致烧钱路。

记者发现,近日美股IPO的5家企业,其中4家生命科学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募股筹集数亿美元,分别是Silverback Therapeutics、Kinnate Biopharma、Seer和Sigilon Therapeutics。其中,Kinnate Biopharma公司致力于开发治疗癌症的RaF抑制剂。该公司官网介绍,B-Raf的突变体与多种人类肿瘤发病相关。目前已确定B-Raf激活的体细胞在黑色素瘤的突变率约为66%、甲状腺癌中为35-70%、结肠癌中为5-20%、卵巢癌中为30%。因此,其可用于治疗肺癌、黑色素瘤和其他实体瘤,且市场前景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于 2019年12月宣布超额认购7450万美元B轮融资,今年8月又完成了98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据业内披露,该公司拟募资1.7亿美元,计划投入约1.05亿美元研发RaF抑制剂KIN002787。

作为一种刚性需求,医药企业的研发具有经济周期固定的特点。在刘瑶看来:“医药行业本身也是一个抗经济周期程度较高的行业。投资机构加码会影响整体流程,这是资本市场频频开放绿灯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财经林妹妹解读:“疫情之年,开年时连花清瘟在疫情控制上的表现,影响到以岭药业的股票。这之后,医药股受到的关注度特别高,也被给予了很高的估值,所以吸引到很多同类企业上市。”

此外,资本市场的开放是对企业IPO的一次助攻。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也将对行业的平均估值带来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赛道竞争势必越发激烈。财经林妹妹说,“高瓴资本三季度的持仓,生物医药版图基本没变,巴菲特也是大举加仓了医药。好的赛道和领域还是能被投资者认可,比如创新药研发、眼科、骨科、牙科人体生命相关的领域。”

这种趋势下,企业通过上市促进融资的模式越发多元化。刘瑶认为:“资本市场的开放赋予生物医药类企业一次机遇。”近年来,随着中国境内的注册制度开放,赴美上市企业中有一部分选择了SPAC方式。SPAC IPO是指在开展业务前,企业就可以进行IPO。之后,企业可利用IPO筹集的资金对其他公司进行收购或并购。

截止10月中旬,SPAC IPO数量已经达到141起,这个数字超过2019年总数58起的2倍之多。传统IPO过程可能需要24-36个月才能完成,而选择SPAC上市,所需要的时间更短,通常3-4个月就能完成。

刘瑶进一步说道:“在今年3月上市的公司中,仅有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是通过常规传统的IPO上市,另外3家都是通过SPAC上市的。对于生物医药公司来说选择SPAC方式提早上市,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品牌背书,和获取更便宜的研发资本,这种模式未来将更多地改变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方式。”

至此,上述IPO热潮背后,随着企业需求增量,专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机构数量也会增多。这些投资机构中很多在其他行业深耕多年,他们的加入会给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带来很多额外的资源。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