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超预期低迷 宽松政策退出节奏将放缓
冉学东
9日发布的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5%,这个下降速度超过预期,CPI进入负值是很罕见的。如果这个数值持续在负值,则说明经济中通缩的形势比较严峻,而通缩则意味着经济再次进入衰退。
CPI进入负值,主要受去年基数过高影响,去年同期CPI正是最高峰时期,主要原因是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而今年猪肉供给已经上来了,而消费变化不大,因此价格大幅下跌,11月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10月扩大9.7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跌同时还影响其他肉类的价格,影响CPI下降达0.60个百分点。
另外,观察通胀还有一个指标是核心CPI,指的是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等价格波动比较大的项目,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
因此,大家认为不用过分担心经济进入通缩,经济还在复苏的过程中,央行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步伐没有变。
果真如此吗?
此前机构对CPI的预期是0%,尽管猪肉带动食品价格的下降是板上钉钉的,但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应该是进一步回升的,非食品项目随着消费改善进一步回暖。同时,11月原油价格有所回升,随着服务销售的修复,并且服务价格也应该开始回升,但是从核心CPI来看,服务价格并未有所上涨。
国内疫情结束后,大宗商品的价格是上涨很快的,这方面的回升目前已经传导到PPI增速回升,但是并未在消费价格上体现出来。
国内疫情控制非常得力,生产生活几乎全部恢复了,但正是在疫情几乎完全控制的最近5个月里,核心消费物价指数连续保持在0.5%不动,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从金融层面看,11月社融虽然同比多增1363亿,但存量同比增速为13.6%,较上月的年内高点13.7%下滑0.1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受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发行下降有关。
11月信托贷款减少1387亿元,同比多减714亿元。信托贷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监管从严,这是由于信托行业今年以来风险持续释放,暴雷事件频发,监管为了降低整个行业的规模,限制某些公司发行融资型产品,今年以信托贷款为主的非标业务承压较大,下滑幅度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11月末,信托贷款余额为6.81万亿元,同比下降9.9%,而9月末、10月末的增速分别为-8.5%和-8.9%。
而11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大幅少增2468亿,主要原因是受华晨、永煤等事件引发的信用债市场信任危机拖累,此次违约的都是评级较高的”AAA”级国企发行的债券,由于高信用评级债券发生违约,信用自动收缩,许多企业暂停和取消发债。
所以,笔者认为社融的增速小幅放缓,不能断定为宽信用拐点已现,而是风险事件引发的市场主动收缩,不是监管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央行高层前期多次表态要尽快让货币政策进入常态化,但是此次CPI超预期进入负值以及社融增速放缓都是比较意外的,这肯定对货币政策常态化的节奏产生拖累,前期过于激进的政策可能将有所转变,长期利率的拐点已现,未来可能走出一个平缓的下行通道,宽松政策退出的节奏将放缓。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