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脱贫攻坚战告捷:残疾人脱贫率高达98.5%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1-20 18:44:03

摘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1.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得到产业扶持,通过实施教育救助项目,4920名残疾人得到救助,基于多种举措,全省18.76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到2019年底已脱贫18.47万人,脱贫率为98.5%。

三晋脱贫攻坚战告捷:残疾人脱贫率高达98.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首经典传唱的歌曲,已然成为山西的一个重要标签。如今,这个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地方,通过自己的方式,“绣”出了脱贫攻坚的新画卷。

其中,贫困残疾人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这一特殊困难群体能否如期脱贫,关乎贫困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记者从山西残联了解到,截至2020年6月,24.9万名残疾人纳入低保,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率达97.4%,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同时,基本上实现了“两项补贴”、残疾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全覆盖。

同时,通过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1.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得到产业扶持,通过实施教育救助项目,4920名残疾人得到救助,基于多种举措,全省18.76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到2019年底已脱贫18.47万人,脱贫率为98.5%。

一项项数据、一个个成果,见证着三晋大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的显著成效。“十三五”收官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十四五”新篇待启,中华民族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作为中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之一,山西正在发生着巨变。

小小残疾人证发挥大能量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的全面收官之年。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思想有多深,实践方能走多远。多年来,山西省残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国残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任务目标,紧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坚持标准、咬定目标、尽锐出战,按照“问需响应、精准施策、政策联动、持续帮扶、激发动能、社会动员、长效巩固”七措并举的脱贫工作思路,扎实推进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向“贫困的最后堡垒”发起猛攻。

据记者了解,山西残联以一张残疾人证为中心,建立了残疾人需求与服务基础数据系统,为残疾人送政策、送岗位、做服务。

“上门给我们做鉴定,对我们这些出不了门的人来说方便多了!”太原尖草坪区马头水乡横岭村70多岁的赵大爷瘫痪多年,由老伴照顾,前几天,区残联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帮助老人上门鉴定办理残疾人证。

围绕一张残疾人证,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山西省残联建立起与扶贫、教育、卫健等部门的贫困残疾人数据信息动态比对共享机制,建立重点、难点督查工作制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确保残疾人与残联业务无缝对接,残疾人政策不断档。

2015年以来,山西省残联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投入资金7800多万元,让居家托养服务能够从“照看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向“托养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和谐一方人”转变,共计为3万多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同时,将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服务连续四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18年该项目惠及5.5万人,2019年为6.9万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为15.2万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适配率也实现了95%以上的目标,将温暖送到了残疾人的心中,使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和温暖。

此外,山西省残联还积极协调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加大专项教育资金投入,扩充专职残疾人师资力量,做好贫困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工作。2017—2019年,1441名残疾学生被高等院校录取,1543名贫困残疾大学生、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和2400多名学龄前在园残疾儿童得到了资助。通过对残疾学生的学术指导、职业规划及社交能力上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掌握就业和融入社会的技能。让残疾考生上学之路更加平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面对残疾人需求存在明显的个性化、多元化特点,通过一张小小的残疾人证,山西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残疾人夯实增收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沟壑纵横、地块破碎,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发展在全国中处于弱势地位。然而,通过近几年因地制宜的发展,山西省以杂粮为主的粮食产业、干鲜果业、畜牧业、蔬菜业为主的农业优势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残疾人产业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武乡县蟠龙镇老凹村是省残联定点帮扶村,全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纯农业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和谷子,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曾是武乡县过去多年的写照。如今,在山西省残联的帮扶下,这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18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老凹村40余户村民通过移民搬迁住上新房。点点滴滴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移民搬迁过程中,省残联根据实际,积极进行产业扶贫行动,用产业“扶”出致富路。

老凹村是武乡周边有名的手工挂面村,村民的祖辈就开始了手工挂面的加工,为了打破挂面生产“多小散弱”的格局,山西省残联支援建设了老凹村手工挂面厂,由村民合作经营,对加工流程、销售渠道等做了全面拓展,并通过互联网等手段进行销售。

42岁的张莎,肢体二级残疾,全家五口人。2018年全家搬进新房,三个孩子全部享受教育补助,同时,享有产业扶贫等相关福利,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

在实际帮扶过程中,根据残疾人的家庭状况、劳动能力和创业愿望进行分类,然后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帮扶模式进行扶持。产业扶贫贵在精准,几年来,山西省残联通过生态牧养鸡、连翘种植、油用牡丹、双孢菇种植等特色产业,在改善了移民户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移民户提供了就业岗位,2019年,帮扶村武乡县老凹村、祥良村均实现整体脱贫,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000余元。

除了在原有扶贫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加强转化能力外,山西还因地制宜拓展了更多的扶贫项目。

三箱优质蜜蜂能干啥?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贫困残疾人的回答是:能让一个贫困残疾人从此脱贫,走上脱贫致富路。家住阳曲县黄寨镇城晋驿村的建档立卡户李改香身有残疾,因身体条件一度对脱贫不抱希望。2017年4月,李改香与同村7位贫困残疾人免费领到县残联扶持的21箱优良蜂群,零投入起步互助养蜂,仅仅一个月就靠摇出的蜂蜜获利。在逐渐积累了经验后,李改香又代养了别人家的两箱,一年下来产蜜150公斤、繁殖蜂群10箱,全年收入达到了1.6万元,头一年就尝到了养蜜蜂脱贫致富的甜头。

据记者了解,在阳曲县,像李改香一样靠养蜂赚钱的贫困残疾人还有161位。从2016年起,阳曲县在省、市各级残联和阳曲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立足县域自然条件和残疾人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养蜂业,从而探索出当年见效、持续稳定的针对残疾人贫困户的“甜蜜”扶贫之路。

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山西将继续用行动和成果践行初心使命,挽起全部残疾人的臂膀,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全面小康的温暖阳光。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