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技 一县一品 吉安市多元扶持残疾人就业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1-13 20:16:16

摘要:记者从吉安市残联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吉安修订出台了市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扶持办法,扶持17家残疾人阳光助残省级基地,争取扶持资金共计340万元

一人一技  一县一品 吉安市多元扶持残疾人就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金秋时节,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横龙镇院塘村的蜜柚产业基地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平坦的水泥路绵亘蜿蜒,一幢幢徽派民居与现代洋房错落有致、交相辉映,一幅田园诗画般的美丽乡村景色徐徐展开。

“柚子哥”谢云军坐在轮椅上,眼里是自己几十亩的柚子园,脑子里已开始谋划着如何通过直播平台将它们卖出去。

43岁的谢云军是吉安市安福县横龙镇院塘村人,2011年,因病高位截瘫而结束了十几年打工生活的他,不得不返乡。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家生活陷入困顿,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正是这些柚子,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并且帮助和带动周边70%以上的贫困农户销售农产品,形成了种植户与品牌销售的良性运转。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据记者了解,近年来,为助力脱贫攻坚,江西省吉安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投入、贫困户入股的形式,建设各类特色产业基地,有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合作社+”造福“柚子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据记者了解,谢云军所在的院塘村是“十三五”贫困村,以前产业单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前些年,院塘村虽然也发展了些蜜柚,但没有形成规模。2015年11月,院塘“村两委”成立蜜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将社员的土地统一规划整理后,采取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农药化肥、统一营销、分户经营的“五统一分”模式进行管理,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难题。

有了产业的支撑,院塘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全村一举脱贫摘帽,走上了富裕大道。

早在2007年,谢云军一直在浙江温州鞋外贸公司做销售,事业干得有声有色的他,在2011年因胸椎肿瘤压迫中枢神经导致双腿残疾被迫辞职。2015年病情得到好转,不服输的他跟家人提出要自主创业,父母把仅剩的存款拿出来,还向亲戚借了些钱,给他凑了些启动资金,他开始种植金兰柚。

通过四处学习种植技术,谢云军的种植规模从刚开始的几亩扩大到25亩。然而,种植规模上去,传统的销售模式根本无法满足谢云军的需求。

2018年,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尤其是短视频APP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电商模式。靠着手机打发时光的谢云军,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无意接触到这一领域,立刻感觉自己的状况特别适合这种低门槛、低风险的销售模式。

谢云军说干就干,每天在自家的柚子园里拍各种视频上传,对网友提出的问题一一认真回复。功夫不负有心人,谢云军陆续接到一些小额订单,但是销量不多。毕竟是在网络上,很多人不放心柚子的品质。经过一番思索,谢云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发货给顾客吃,如果顾客不满意就当白送。这一举动让他的订单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的“粉丝”数量也迅速增大,网友们称他为“安福‘柚子哥’”。

当年年底,谢云军自家的柚子销售一空。随后,他联系了同村的种植户,帮助他们销售。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他竟然卖出100余万公斤橘子,10余万公斤柚子。如今,谢云军改变了原来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以销售端为切口,帮助和带动周边70%以上的贫困农户销售农产品,形成了种植户与品牌销售的良性运转。

不过,散户的“散打”市场策略一直制约着蜜柚产业发展和品牌化建设,“五统一分”的意义就在聚合力、做强产业,增强“金兰柚原产地”的品牌效应,使横龙镇真正从“果业大镇”向“果业强镇”转型。

记者从吉安市残联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全市每年为800多名残疾人开展城乡技能培训,为1300多名农村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吉安市共有3921名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残疾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1门以上的劳动技能,增强了就业能力。

多元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

“合作社+残疾人户”的运作模式,让农村残疾人就业,不再是难题。同时,据记者了解,吉安市还提供了1451个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购买了42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326人,集中安置就业7338人次,个体创业从业6576人,涌现出像新干县周小林、遂川县熊锋、吉安县曾文鹰、泰和县田小华等一大批优秀的残疾人企业家和种养大户,辐射和带动一大批残疾人从业创业、脱贫致富。

泰和县民福塑编厂是一家资产超千万元、年上缴利税几百万元的塑料编织企业,拥有员工288名,其中残疾员工超过60%,是吉安市泰和县残疾人就业安置的首选基地。

该厂的负责人田小华,是一名有着1800度高度近视、摘下眼镜什么都看不见的三级残疾人。他深知残疾人找工作的艰难,怀着对残疾人的特殊情感,在工厂创办初期,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工艺技术相对简单、体力要求不高,适合残疾人就业的特点,招收的员工大多为身体有不同程度残疾的人,并创立了一套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

此外,为了更好地帮扶残疾员工,田小华还建立了残疾员工之间的 “一对一”帮扶制度,由能力强的员工负责帮扶1-2名能力较差的残疾人,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甚至,为了给残疾员工营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民福塑编厂的普通员工住宿舍要付租金和水电费,而残疾员工一切全免。

细微之处见真情。据记者了解,考虑到聋哑员工听不到声音,田小华还在宿舍内安置了灯光呼叫系统。逢年过节,还为困难残疾人发放困难补助,每年还组织残疾员工参加免费体检。同时,厂里还有一条特殊的规定:残疾员工无论干多少活都有保底工资。残疾员工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记者从吉安市残联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吉安修订出台了市级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扶持办法,扶持17家残疾人阳光助残省级基地,争取扶持资金共计340万元,帮扶16家市级阳光助残基地,下拨资金共计92万元,共带动残疾人(或重度残疾人家属)就业400余人,带动270余户残疾家庭实现脱贫。

同时,吉安市残联还督促建立县级示范基地,争取实现“一县一品”的良好格局。并且,为进一步扶持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安排残疾人精准扶贫救助经费50万元,拨付安排专项资金8万元建立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综合服务,助力残疾人脱贫。

见习编辑:刘兴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