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经济复苏超预期 货币政策可能逐渐收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1-03 19:10:17
冉学东
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复苏超预期良好,明年可能会有更强势增长。
随着国内外经济持续回暖,11月2日公布的10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3.6,高于预期52.8,较9月的53回升0.6个百分点,为2011年2月以来最高值,显示制造业景气状况改善明显。
2011年的数据,大家都知道是2009年金融危机后复苏的数据,这次比那次还好。而10月31日公布的官方制造业PMI为51.4%,回落了0.1个百分点。官方的数据有所回落,而民间的数据是超预期增长,两项一结合,可以放心了。
随着疫情控制越来越有效,大家对秋冬季可能出现第二波疫情的控制越来越有信心,尽管境外的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境内的防控措施看起来非常有效,这就是目前经济复苏的最关键的支撑。
这次的几个指标不仅反映了疫情影响已经结束,而且还达到了疫情前好几年的水平,大家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基本就开始一路下行,那么越往后,就说明经济情况越好,从而可以推知目前经济复苏状况很健康。
先看看几个指标,首先,10月制造业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继续保持扩张,分别录得七年多以来的次高和十年多以来的最高。由于需求较为旺盛,当月产成品库存略有下降,供应商供应时间也略有延长。
其次,企业信心指数大幅升至2014年9月以来最高,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家认为未来一年企业经营状况会进一步改善,受访者对疫情防控的效果和经济恢复的持续充满信心,
需求强劲带动生产加速恢复,生产指数连续8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并较9月小幅上升。
从官方PMI看,10月份,制造业PMI为51.4%,虽略低于上月0.1个百分点,但自7月份以来始终位于51.0%及以上,已连续8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主要表现在以下指标,表明产需正在恢复,一是新订单指数为52.8%,与上月持平,均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回升,需求稳步改善。
二是进出口指数在荣枯线以上同步回升。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0%和50.8%,分别高于上月0.2和0.4个百分点,国外疫情仍然严峻,对国内产品需求仍然旺盛,而国内经济复苏强劲,维持进口的持续增长。
三是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8.8%和53.2%,分别高于上月0.3和0.7个百分点,均为近期高点。
企业家信心才是投资的基础,官方PMI的企业信心不断增强。本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59.3%,高于上月0.6个百分点,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加快恢复。
疫情的影响让我国经济发生很多变化,比如印度疫情严重,许多纺织品需求转移到国内,对国内的纺织业正面影响很大,其他包括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通用设备等都处于供需两旺之中。
从近期发布的其他数据看,经济的复苏也比较健康。用电量、货运量、挖掘机销量等一系列前瞻性经济数据充分说明这一点。比如,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挖掘机销量连续6个月增速超50%,9月同比增长达64.8%。
很显然,经济的复苏是确定的,有人预计四季度更强势增长,而明年的增长也会是超预期的。
10月2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出席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时表示,随着疫情对我国经济冲击高峰过去,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有的政策已顺利完成阶段性任务。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展望未来宏观杠杆率的走势,易纲表示,明年GDP增速回升后,宏观杠杆率将会更稳一些。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
这是央行行长疫情爆发后第一次提到“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并着重强调了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政策的信号意义非常明显。
经济复苏以后,央行货币政策可能逐渐收紧,这几乎是规律。10月份各项金融数据都是超预期,央行不论是在货币和信贷两个领域都可能采取收紧措施,这是市场必须引起关注的。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