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因残致贫” 从六个方面寻求突破

作者: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0-17 19:26:41

摘要:程凯认为,我国已在多年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解决“因残致贫”的典型案例,释放出鲜明生动的精准脱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破解“因残致贫”  从六个方面寻求突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北京报道

10月14日,在脱贫攻坚进入全面决胜的收官之际,中国残联和国务院扶贫办在京联合举办了“2020年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残疾人脱贫攻坚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中国探索”。

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程凯在论坛上表示,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数量大幅减少,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保障,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帮扶力度,残联组织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政策落地,不断创新帮扶方式,提升了贫困残疾人减贫成色等多方面工作的积极配合和良性循环,无疑成为“因残致贫”问题得以解决的诸多坚实后盾。

程凯认为,我国已在多年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解决“因残致贫”的典型案例,释放出鲜明生动的精准脱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康复扶贫、特殊教育扶贫、助盲就业脱贫、云就业脱贫、助残扶贫基地辐射带动扶贫、资产收益助残扶贫、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居家无障碍改造扶贫、社会组织助残扶贫等。

其中,残疾人自强脱贫示范带动是中国式减贫事业的一个亮点,彰显了在党和政府关心扶持和残联组织带动下,“弱鸟先飞、至贫先富”的生动体现,是精准扶贫力量与自强不息时代精神在扶贫开发战场上绽放的花朵,激励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残疾人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是破解“因残致贫”问题不可缺少的内在力量。

程凯分析,由于致残原因、残疾形态和残疾等级的差异,每一类型和等级的残疾人的特点、实际困难和需求都不尽相同,加上城乡、区域、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社会因素,“因残致贫”和“因残扶贫脱贫”将是一个十分庞杂、需要精准再精准的复杂过程,有因缺少教育和技能而致贫的,有缺少产业扶持和就业机会、缺少稳定收入而致贫返贫的,也有保障水平不够或不稳定致贫返贫的,如果不分级别类、不精准施策、不“下足绣花功夫”,不建立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长效机制,仅靠社会保障一兜了之,“因残致贫返贫”就将会成为一个循环无解的难题。

程凯建议,在全面科学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同时,可以在六个方面下功夫找突破点:一、建立精准的监测与帮扶机制;二、进一步完善 “因残致贫”家庭的社会救助制度;三、发挥市场机制在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经济困境中的撬动作用;四、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助残扶贫;五、加强和改善乡村为“因残致贫”家庭服务的能力;六、不断引导激励自强脱贫。

程凯最后表示,彻底解决“因残致贫”问题任重道远。我们要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断建立健全推动解决“因残致贫”问题的长效机制,带领广大残疾人一起行动、努力奋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