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创新“归雁工程”和“以贫服贫” 乐陵探索养老扶贫新模式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10-04 14:17:24

摘要: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目前乐陵市在京创业人士,成立流动党支部,在家乡投资办厂,把大城市的各种资源引入家乡,帮助家乡父老乡亲脱贫的情况非常多,当地把这种现象叫做“雁归工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冉学东 北京报道

9月20日,山东乐陵市花园镇大韩村,突然传来一阵阵礼炮声,村中心的一块空地被红毯覆盖,乐陵市委书记樊廷雷宣布:“大韩戎威远服装厂开工仪式正式开始。”

同时启动的还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大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个是大韩村“365暖留中心”。

微信截图_20201010170023.png

这个服装厂的投资者是北京戎威远安全科技服务集团总裁韩向勇,一位民营企业家,这是一家保安公司,服装厂生产的服装就是供给他们保安的。而他又是乐陵市大韩村人,同时又是乐陵市驻京流动党员党支部的成员。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目前乐陵市在京创业人士,成立流动党支部,在家乡投资办厂,把大城市的各种资源引入家乡,帮助家乡父老乡亲脱贫的情况非常多,当地把这种现象叫做“雁归工程”。

流动党支部

大韩戎威远服装厂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其中乡村振兴扶持资金100万元,自筹资金200万元,一期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年生产保安服装100万套,销售额7000万以上。

企业运营后,服装加工厂可为本村和周边村庄提供就业岗位100个以上,年集体增收8万元,打造留守人员就业示范基地。

同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365暖留中心,覆盖周边7个村,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为党员及车间工人提供学习培训场地,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娱乐环境,为留守老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韩向勇说,作为全市“雁归工程”的代表之一,他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本村走在前列。下一步,将以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工作业绩,向各位领导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而就在7月,乐陵市化楼镇、大孙乡驻京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暨党群服务站、乡贤驿站设立会议在乐陵市驻京流动党员党委驻地召开,标志着两个乡镇正式成立驻京流动党员党支部,这是乐陵市在北京以流出地划分成立的第12和第13个流动党支部。

乐陵市委书记樊廷雷对记者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往大城市流动,乐陵市距离北京、天津和济南等大城市比较近,年轻人在这些大城市发展的比较多,而农村的留守人员的上学、就业和养老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迫切。

这几年为了解决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乐陵市在实践中作了很多探索,为了利用大城市创业的人员推进家乡的经济发展以及养老和扶贫等问题,成立了流动党支部。

这些党员均在外地工作,在大城市都有自己的事业,一旦成立流动党支部,一方面可以将长期离开家乡的党员得到了组织,另一方 面则可以利用他们在大城市的人脉、智力、资金、信息和市场管理经验,将家乡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结合起来,在解决家乡扶贫和养老困境的同时,也对他们在大城市的事业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和支持。

微信截图_20201010170040.png

樊廷雷说,流动党支部也通过帮助流动党员找回归属感,让大家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实现以党建促进交流和发展,同时也能让在外的能人们发挥资金、技术、人脉优势,尽最大能力去反哺家乡、发展家乡。

以“贫”服贫

樊廷雷说,“现在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留守人员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妇女的就业,留守老人的养老和扶贫,这些问题正在困扰着农村。”

干不了重活儿、种不了地,许多村民因病致贫,这些人的出路是基层政府必须正视的,而乐陵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

2017年6月,山东乐陵市寨头堡乡盖家村村民石秀英被聘为村里的养老护理员。她的工作就是“承包”本村的6个贫困户,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每月能领到372元的工资。这在当地被称为“以贫服贫”。曾经因病致贫石秀英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而被服务对象——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得到了照顾。

“近年来,乐陵创新扶贫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设立村级扶贫专岗,雇佣有劳动意愿但劳动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就近帮扶需要服务的老弱病残群体,’服贫’与’扶贫’互促共进,同步破解了’脱贫’与‘解困’两大难题,探索出一条就业扶贫与居家养老互促共进的新路子。”乐陵市委书记樊廷雷说。

赵本林是黄夹镇南街村人,没什么文化,孤身一人无儿无女,此前在建筑工地上卖力气打小工。2015年底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后来疼得不敢动,在卫生室治疗了一个多月才好转。

出院后的赵本林干不了重活,别的工作也找不到,不到1亩半粮田收入寥寥,生计一下子就困难了,被识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起开始享受低保。

但是在家闲了一年,没有工作可干,没有收入来源,赵本林很煎熬。2017年6月,乡镇的扶贫干部找到他,给他介绍了他曾治病的卫生室做公益护工,主要是上午高峰期帮着招呼病号、打扫卫生等,并不复杂繁重。经过简单培训,赵本林就上岗了。东街卫生室的周炳德医生说,卫生室在镇驻地,病号多人手少,很需要有个人打打下手,赵本林干活还很认真。

这张,赵本林每个月就可以得到补贴370多元,直接打到卡上;再加上土地租金和低保,生活有了保障。

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工作干,生活上有了奔头,精神上也充实多了。

樊廷雷告诉记者,这个模式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乐陵市从2017年初开始,借鉴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农村互助养老等经验,探索开发村级扶贫专岗,以贫“服”贫。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为有劳动意愿但能力较弱或因其他原因不能正常务工的人员开发设置专门岗位,经过培训后,主要为其他深度贫困失能群体提供照料护理、代办事项、沟通疏导等服务,或依托敬老院、幸福院、卫生室等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上岗人员一般1人服务3户左右,每天服务1小时左右。

目前,乐陵市已建设完成星级暖留服务中心788处,其中,五星级40处,四星级131处,三星级617处,覆盖留守老人6850余人,留守妇女5100余人,留守儿童7900余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