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哥本哈根的喧嚣:大家都说“不”

作者:张晓晨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2-18 22:11:33

摘要:喧嚣过后是什么?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在经历了第一周的吵吵闹闹后,第二周是更加的吵吵闹闹,本期《华夏时报》截稿之时,全球最高政要们也已经登上了舞台,不管他们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我们都会牢记一个绝望的呼喊:“我们不会安静地等死。”

哥本哈根的喧嚣:大家都说“不”

本报特约记者 张晓晨 哥本哈根报道

喧嚣过后是什么?丹麦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在经历了第一周的吵吵闹闹后,第二周是更加的吵吵闹闹,本期《华夏时报》截稿之时,全球最高政要们也已经登上了舞台,不管他们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我们都会牢记一个绝望的呼喊:“我们不会安静地等死。”
12月10日,一位非洲小姑娘,向发达国家的全体谈判代表发出了这样声声啼血的质问:“你们继续自己奢侈的生活,你们没有准备好承担自己早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正在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但是,请你们相信,我们不会就这样安静地等死。”
掌声过后,会场一片寂静。这寂静或许是沉思,或许是忏悔,也可能只是无所适从。
哥本哈根,大家都说”NO”。但对于哥本哈根之后答案的继续追寻,我们不能不说“YES”。
岛国修正案
对于哥本哈根,各国各有所求,但因为面对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威胁,小岛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拯救地球的急先锋。从马尔代夫的水中内阁到图瓦卢的严厉减排方案,小岛国在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成为一种特殊的力量。
这种特殊性既为大会增加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增加了变数。发达国家希望利用新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将他们从《京都议定书》中的义务中解脱出来,发展中国家集团通过挽救现有的《京都议定书》来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精神存续拼尽全力,小岛国决定,他们不能就此止步。一份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图瓦卢修正案一度成为大会的中心。
图瓦卢半年前向大会提出的修正案包括对《京都议定书》根本性的修改。发达国家提出,控制全球温度上升的上线为2摄氏度。发达国家以单独减排对于实现该目标十分困难为理由,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他们承担不起的责任,从而从实质上改变甚至废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所指目标的实现。
而图瓦卢提出该目标必须设在1.5摄氏度。如果衡量该上限的标准是越低越好,那为何不可以是1摄氏度,0.5摄氏度或是0摄氏度?
图瓦卢的方案没有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造成了一定的分裂。但是,正像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所说:“我们理解并同情图瓦卢的担心和立场。但是,我们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此时此情此景,此方案不过是让《京都议定书》做出毫无意义的牺牲。我们不能支持该方案。”
如果一个乌托邦的目标成为会议的中心问题,那么因为责任过于沉重而无法承担所导致的谈判失败和不能执行的风险极大,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一个可行的《京都议定书》在对新方案的讨论中放弃,而一个新方案被永远搁置。世界失去的不只是一个《京都议定书》,同时失去的将是一次在危机中自救的唯一机会。
12月12日清晨,当大会主席建议图瓦卢方案再次不能进入大会谈判的常规程序,而是通过建立特别小组来磋商时,图瓦卢谈判代表伊恩·福莱流泪了。“我只是个卑微的政府职员,但是在此我却不得不为了自己国家的存亡发出如此的强硬声音。今天早上,我哭着醒来。想到我的国家可能因为一次会议的失败而永远消失,我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对于我这样一个大男人来说,在如此场合承认自己因此而哭泣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
失去的两天
尽管图瓦卢的修正提案没有成为屠杀《京都议定书》的刽子手,但是,《京都议定书》因此所受的牵连并不算小。面对气候变化这样复杂的问题,如此众多的国家、如此短的时间和如此不同的核心利益,谈判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其实在而巨大的价值。而由于图瓦卢提案导致的休会,使得原本用来谈判《京都议定书》文本细节的时间少了整整两天。
《京都议定书》项下,需要谈判的项目众多。失去两天,就意味着在形成文案、技术细节磋商、妥协的时间大大地缩短。而一份细节上漏洞百出的协定被通过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即使通过,会为执行埋下隐患。尽管工作组主席的文案经过多番曲折,被接受为磋商草案,但是,更加激烈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12月14日是第二周的第一天,正当从世界各地齐聚到贝拉中心的人们还沉浸在草案通过的喜悦中期盼今天磋商能够取得巨大进展的时候,他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早上10点钟,分组讨论的第一站,大家就不欢而散。大会主席刚刚宣布了磋商的程序,澳大利亚代表就将会议拉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得到信息,与此同时进行的‘关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的变化和林业(LULUCF)’的讨论因为一些国家的阻挠被迫中断,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既然那边没有进展,我认为我们坐在这里谈判减排目标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主席,我建议中止谈判,等进一步消息再继续。”
满怀希望的人群瞪大了眼睛,被这一席没头没脑的发言惊得目瞪口呆。尽管发展中国家极力劝说发达国家集团留在谈判当中,但是,发达国家并没有妥协的表示。于是关于减排目标的辩论被迫延后。之后关于融资机制、后果的辩论也仅仅是简单的辩论,整个一个白天,几小时就开完了当天全部的会议。
然而,每一个项目各国都无法或是不愿意妥协。于是,一份原本被希望减少选项、更加明确的草案并没有出现。相反,关于《京都议定书》数量的讨论一直进行到凌晨两点半,却并无结果。疲惫的谈判代表披星戴月地往返于宾馆与会议中心之间,不曾有足够的休息。
12月15日一早重新谈判草案细节。排在会议门口等待多时的国际组织、公司、企业和个人刚刚走进会场,便听到主席宣布,由于欧盟和77国集团不满草案内容而缺席,会议无法就重要条款进行谈判,因此解散。不知所措的人们心里的恐慌开始增长。
美国的“熬鹰”策略
会议本身无数次地被重新延后,人们在无奈地等待中痛苦不堪。这种痛苦终于在谈判《公约下的长期合作机制草案》(LCA)时达到了极致。原本定于15日早上11时30分的谈判,被数次推后直到晚上10时30分。然而所有的等待再次无疾而终。消息在人群中传开,美国在开会前最后一刻宣布,对于已经提交给各方的主席草案不满,需要重写一份草案。会议将在美国准备好文本后继续,不是明天,而是今夜。
凯瑞大厅的门大敞着,人们进进出出,难以掩饰自己心中的愤怒。191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和众多的国际社会观察人士在深夜苦苦地坐在会议厅,仅仅是因为美国在最后一刻的不负责任的行动。1小时,2小时……人们的愤怒随着困意的上升而急剧增加。
“美国有什么理由不在更早的时间提出意见,两天对于一个短短几页的文本,他们竟然拿不出自己的意见,为什么非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把全世界的谈判代表都丢在这里?这不仅仅是不负责任,这实在是可耻。”一位中东代表气氛地挥着拳头。
太平洋小岛国的一位女士接着他的话说:“这是他们无耻的策略。美国的谈判团队有几百人,可以分批分次地休息。而我们很多小国仅仅有1到2位专家。昨天,半夜两点半谈完,我回到宾馆已经三点半了。今天一大早准备今天的谈判,到现在已经半夜三点半了。我不知道我明天还能不能做出足够理智的判断。这样继续下去,我想这就真正成为只有大国参加得起的游戏。小国真的不必参加今后的谈判了吗?”
带着这些怨气,人们在焦灼中继续等待,直到凌晨4时50分,会议重新开始。然而,用漫长的等待来折磨全世界的谈判代表似乎并没有让美国满意。谈判刚刚开始,美国便提出在发达国家减排的8段中做出重大调整,而干脆将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整个小节删去重写。
既是深夜又是凌晨,近四分之一的谈判代表都已经沉沉睡去。留下还醒着的人们继续厮杀。
复杂的博弈和分歧,令大家身心俱疲。在哥本哈根,大家都在说不。截至发稿时,仍然看不到希望之光。18日上午,奥巴马将抵达哥本哈根。他可能是最后到达的大国领导人。这一行程安排,或许暗示了哥本哈根的结局。
不管结局怎样,为了人类自己,人们需要找到更多的哥本哈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