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通道业务占比超六成 信托业再整顿风雨欲来

作者:吴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1-12 20:50:17

摘要: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报披露被动管理业务65家信托公司中,通道业务占比的平均值为65.61%。通道业务占比超六成,去通道对信托业转型影响几何?信托业高速增长势头是否就此戛然而止?又会否迎来信托发展史上的第六次清理整顿?

通道业务占比超六成 信托业再整顿风雨欲来

吴敏

继一行三会及外汇局共同颁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和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55号文”)之后,近日,在北京辖区信托公司座谈会上,相关监管机构领导表示,2018年整顿信托业将是银监会的工作重点,会要求各家信托公司控制通道业务规模,加紧压缩通道类特别是银信通道类业务。

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报披露被动管理业务65家信托公司中,通道业务占比的平均值为65.61%。通道业务占比超六成,去通道对信托业转型影响几何?信托业高速增长势头是否就此戛然而止?又会否迎来信托发展史上的第六次清理整顿?

通道占比高不影响转型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已经高达24.41万亿元。较二季度末的23.14万亿元新增1.27万亿元,环比增速5.47%。

而在这三季度新增的1.27万亿元信托规模中,近九成是由事务管理类业务贡献。换句话说,资产管理规模的高增长背后的原因在于过去一年中各信托公司开展了大量费率较低的通道业务。

一位资深信托人士告诉华夏新财富君:“去年资管和基金子公司不好做通道后,通道都转到信托上来了。”

广发证券的研报也佐证了这一点,信托行业规模扩量同时,券商与基金子公司通道规模萎缩。其中券商定向资管计划规模从一季末的16.06万亿峰值收缩至三季度末14.73万亿,基金子公司专户存续规模从2017年年初10.5万亿收缩至三季度末7.96万亿。

具体到公司来看,2016年披露年报的65家信托公司中被动管理业务超过90%的有6家,分别为北方信托、交银信托、国投信托、兴业信托、渤海信托、江苏信托,占比依次为99.18%、95.72%、93.29%、92.81%、92.49%、91.08%。其中占比超过80%的有10家;70%以上的有13家;50%以下的有18家。

通道占比最高的北方信托,近年来被动管理业务占比逐年上升,2012年至2016年占比分别为65.61%、85.52%、81.70%、97.62%、99.18%。2016年被动管理业务占比位居第二的交银信托同样如此,交银信托2012年至2016年的被动管理业务占比分别为71.99%、89.29%、93.98%、93.69%、95.72%。

多位信托业内人士向华夏新财富君表示:“通道作为信托公司的牌照红利,虽然占比很高,但实际并不赚钱,现在监管层不让做通道,红利消失了,自然就转向了主动管理业务。通道对于这些公司的转型影响并不大。”

事实上,此言不虚,海通证券研报指出,2016年末,信托业实现经营收入1116.24亿元。如果全面禁止通道与嵌套,预计信托收入影响在100亿元,约占目前信托总收入的10%。

也就是说,可能90%的通道只贡献了10%的收入,10%的主动业务却贡献了90%的收入。

一位资深信托经理告诉华夏新财富君:“受影响大的反而是需求者,也就是银行,中国的信托和国外不同的是,它存在的本质就是为银行服务。”

他强调:“只要市场有这个需求,肯定就有提供者,后面估计就转到私募做通道了,目前私募接的通道也开始增加了。而信托公司主动管理业务目前大部分还是给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做融资。也就是成立信托计划,想办法卖给银行和个人就是主动管理,2018年平台又是放贷的好机会,现在平台的成本又上10%了。而房地产主要看如何包装,关键是风险收益比,总体融资难度肯定是大了。”

而在强监管的大环境下,2018年的信托业将面临什么样的境况,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不好预测,每个公司的情况不一样,总体肯定是一年比一年难过,整个金融都是这样的。”

会不会迎来第六次整顿?

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传统金融市场,信托一直被视为“坏孩子”,谈到信托,总是令人想到信托业的5次清理整顿。

第一次是1982年,主要是将计划外的信托投资业务统一纳入国家信贷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第二次是1985年,主要是清理整顿信托公司现有业务并停止审批新的信托贷款和信托投资;第三次是1988年,主要是严格信托业务规范并对各主办单位下的信托公司进行大量撤并;第四次是1993年,主要是停止所有银行向各类非银行进入机构的资金拆借,开始“银信分离”。第五次是1999年,伴随着这次整顿,2001年《信托法》出台,弥补了我国立法领域的一项空白,信托业终于走上了法制化的发展轨道。最终信托机构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上千家锐减至现在的68家。

不得不说,信托公司前20年的历史甚为坎坷。用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鸿儒的一段评述:从1979年到1999年,这20年的信托业曲折发展历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在公有制占绝对主导地位、产权单一、社会财富极其有限、市场刚刚开始萌芽的改革开放之初,以财产管理为特色的信托业根本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市场刚刚兴起,资金需求旺盛,银行和金融机构过少,业务单一,迫切需要适应这种需求比较灵活的金融机构扩大融资渠道。

可见,信托业的出现是有其客观经济基础的。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开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产生了巨大需求,同时,社会融资需求也十分高涨,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和税收有限,而银行又受制于“新两规”对贷款规模的限制,资金需求缺口得不到满足。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银监会允许理财资金以“银信合作”的方式通过信托公司渠道发放贷款,再通过“信政合作”的方式从信托平台进行融资。

银信合作的监管套利模式是:一方面,信托公司从事通道业务基本不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只是让商业银行借用其信托通道开展业务而已,信托公司相当于净赚通道费用,而且还能依靠银行资源快速扩大资产规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借道信托通道,不仅可以拥有更多的投资渠道,还能规避监管,将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迅速做大总资产规模。

2008年底,信托公司全行业信托资产1.22万亿元、2009年2.02万亿元、2010年3.04万亿元、2011年4.8万亿元、2012年上半年已经达到5.5万亿元。2012年是大资管行业爆发式增长的起点,监管层全面放开通道业务,信托行业也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的黄金期,资产管理规模一路飙升至如今的24万亿元,年均增速约40%,规模仅次于银行,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但同时,银信合作通道业务也带来了巨大隐患:一是逃避监管,风险积聚;二是绕开信贷政策限制,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然而随着“资管新规”和“55号文”的发布,信托业高速增长势头是否就此戛然而止,又会否迎来第六次清理整顿?

上述资深信托人士表示:“整顿是肯定的,实际上大家也不愿意做,就像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一样,都是为了规模排名。”

广发证券在研报中预计,2017年以来银行理财增速放缓、同业负债与同业理财规模收缩,加之资管新规下通道业务体量面临收缩,增量放缓,而此前回流利好已兑现,信托规模高增速不可持续。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