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百年债券“热卖” 新兴市场债市只是一场“昙花会”?

作者:悦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6-29 11:26:29

摘要:截至目前,连续21周里,新兴市场债市净流入资本400亿美元。目前,市场似乎正在预赌一个牛市的出现。

阿根廷百年债券“热卖”  新兴市场债市只是一场“昙花会”?

阿根廷发行100年期债券

特约记者 悦生 北京报道

现在,新兴市场的债券市场到底有多炙手可热?阿根廷就是最好的研究样本。对于一个在近200年主权债务违约多达8次,最近一次与Elliott对冲基金违约纠纷在3年前的国家来说,再发行国债,该预期的本是一副寥落的景象。然而,即便是背负着史上无数的差评,当下它在穆迪评级名单里也仍然位列投机级的B3,阿根廷近期发行的总计为27.5亿美元期限长达100年的国债,仍然被近97.5亿美元的资本所超额认购,超额认购率近3.5倍。如此“欢欣鼓舞”的局面,似乎正在试图佐证,资本目前对于新兴市场债市的某种“信心”。诚然,这种信心的背后,实际上夹杂着的是,被动和主动的双重原因。

资本逐利 热捧债券

国债收益率曲线趋平,是目前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尤其是美国债市的一个显要特征。理论上来讲,如果对于未来经济看好,对应的本应该是趋陡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也就是长期国债收益率要明显高于短期国债收益率。然而,即便是在美联储不断声称看好美国经济和通胀,以及欧洲央行近期也或多或少的传递出了鹰派暗示之后,市场对于未来“乐观”的预判却似乎仍然甚少买单。以美国债市为例,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短期和长期国债的利差并没有出现本该在对未来乐观预期下的扩大,反而在经历着不断的收窄。根据Bloomberg6月28日的数据,目前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间的利差已经收窄到了0.88,比今年开年的1.23收窄了近28%。利差的收窄,一方面是因为2年期这种对美国基准利率波动严重敏感的短期债券,在美联储今年两次加息后,价格下跌收益率上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因为市场在美国通胀和经济增长总体疲软的现实下,对中长期的美国缺乏信心,从而导致中长期美债收益率上升乏力。根据Bloomberg的数据,截至6月28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23%,即便是两次加息后,仍然位于去年11月中旬以来的最低点。而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仅为2.78%。

发达经济体,例如美国这样低的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以及欧洲和日本的负收益,让以保险和社保基金为代表的资本,对于市场上出现更高的固定收益率,就顺利成章的渴望到了极致。此种情形下,新兴经济体尤为重要的阿根廷,此番抛出的国债有效收益率可能高达7.9%,同时更让以美元计价规避掉了汇率风险的超长期债券,自然成为了资本竞相追捧的“热物”。

除了阿根廷,近期一众新兴市场国债都收到了大小不一的追捧。“非主流”到斯里兰卡发行的债券,都获得了10倍的认购率。

事实上,早在新兴市场国债此轮被疯狂追捧前,新兴市场的债市从去年第2季度开始就显现出了回暖。与现在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明确收紧流动性相比,去年来自发达经济体的鹰派立场还并没有那么笃定,利率与现在相比更是处在历史的最低点。也因此,彼时发达经济体的国债收益整体可谓异常惨淡。那样的情形下,资本不得不调转方向,开始在新兴市场寻求机会。根据Lazard资产管理的数据,2016年3月,新兴市场的债市就出现了自2009年之后的最大单月资本净流入。而今年1月以来,截至今年5月,流入新兴市场债市的资本更达到了7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当然,这其中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新兴市场债券中,以美元计价的要比以新兴市场国家以本币计价的,明显要更受青睐。

内部改革 凸显生机

除去资本“西边不亮,东边亮”的逐利逻辑,另一个近来推热新兴市场债市的原因,则是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内部本身的调整。

以此次的阿根廷为例,根据亚太经合组织6月的数据,就在2016年,阿根廷的经济还处在2.5%的衰退中。而今年,阿根廷的经济增长有望达到正的2.5%,2018年更是预期会达到3.1%。与此同时,阿根廷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5月份通胀为24%,虽然还是两位数的“天文”通胀,但与去年近40%的通胀相比,阿根廷的通胀可谓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相当迅速的改善。根据路透的预测,2018年,阿根廷的通胀还将会在此基础上持续改善,乐观将降至14.6%。这一切喜人的硕果,都源自于新任总Mauricio Macri上台后,阿根廷内部减税、扩大基建投入、调整货币政策等方面的改革。

根据Merrill Lynch银行的数据,截至目前,连续21周里,新兴市场债市净流入资本400亿美元。目前,市场似乎正在预赌一个牛市的出现。

不过,普遍的看多立场中,以贝莱德(Black Rock)为代表的,却并不以为然。根据贝莱德最新预计,2017年下半年,新兴市场债市的回报率或将出现下跌。贝莱德提示,美联储和主要央行政策的背离,将给新兴市场带来潜在的风险。

炙手可热的背后,酝酿的是否只是一场关于新兴市场债市的昙花一现?或许真的还要再等等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