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国药改革未了局

作者:张 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20 16:09:00

摘要: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网站上,董事长致辞一栏仍是宋志平,五年前他以外行人身份披挂上阵这个职务时,曾因为一人兼任两大央企董事长受到广泛关注。

国药改革未了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集团)网站上,董事长致辞一栏仍是宋志平,五年前他以外行人身份披挂上阵这个职务时,曾因为一人兼任两大央企董事长受到广泛关注。

  4月17日,宋志平公开表示,将卸任国药集团董事长一职。经过多次对国药大刀阔斧的重组和资源整合后,这位被业内评价为性格平和的“双料董事长”为何会主动请辞?伴随着国药集团高层变动,华润医药、上海医药等几大国资医药巨头的改革开始步入深水区。近20年来,中国医药市场高速发展,但仍难出跨国医药巨头,拥有令人眼红资源的国字号药企,下一站在哪儿?

请辞背后

  宋志平主动请辞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的举动备受业内关注。

  4月15日,在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干部大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金阳代表国资委宣布,宋志平在国药集团的任期届满,国资委副秘书长郭建新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1956年10月出生的宋志平,于2009年出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在出任国药集团董事长之前,宋志平领导的中国建材集团从事的是建材行业,与国药集团主业“风马牛不相及”,而跨行业一人肩挑两大央企重任,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资料显示,宋志平在国药集团任职期间,推动原国药集团、中生集团、上海医工院、中出服四家中央企业的联合重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资委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段时间,宋志平同志多次向国资委提出,自己在国药集团的聘期已经届满,国资委经过认真研究,同意宋志平同志不再兼任国药集团下任董事长。

  4月17日,宋志平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对于卸任国药集团董事长一职的原因,宋志平表示“孩子已成长,是该放手了”。

  除此之外,多位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宋志平的辞职除了与任职期满有关,也跟此前中组部下发的对领导干部的兼职规定有一定的关系。据了解,此前中组部下发有关规定,要求现职国有企业领导人不得到出资企业之外的企业兼职。

  对此,宋志平向记者表示,兼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已经两届5年了。国药集团董事会运作规范有效,公司生产经营发展态势良好。中组部又下发了相关规定,因此多次向国资委提出届满卸任。

  而此次宋志平辞去国药集团董事长的职位,也被业内解读为国资改革的信号。

  一位不愿具名接近国药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国资委之所以同意宋志平辞去国药集团董事长的职位,很可能是北京国资改革的信号,国资委副秘书长郭建新接任,被看做为下一步的国资改革做铺垫。

巨头的“缺口”

  “国药集团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内成为国内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医药集团,这个与宋志平此前对国药集团大刀阔斧的重组和整合分不开。”一位接近国药集团的业内资深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直言说。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国医药流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药集团所从事的国家计划经济时期,全国药品计划调拨业务取消了,所属的省级商业、工业企业纷纷下放地方或改制,留给母公司的几乎是一个“空壳”。没有稳定的客户群,也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国药集团的经营陷入了困境。

  2009年,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受命兼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带领集团先后完成了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等四家央企的重组,新集团成为中央企业的医药健康产业平台。

  同时宋志平还让中国医药集团率先改制,首先,引入战略投资者上海复星医药,成立了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1099.HK),并于2009年在香港H股整体上市。目前,国药集团旗下拥有国药控股、天坛生物(600161)、国药股份(600511)、现代制药(600420)、国药一致(000028)五家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融资能力。

  在一系列动作之后,国药逐渐从困局中走出。2013年国药集团财报数据显示,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400多亿元跃升至2013年的2035亿元,成为中国医药行业中目前唯一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华润医药实现营业额和总资产双超千亿港元,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位居中国医药行业第二位,上海医药2013年收入达782.23亿元。国药集团2013年营业收入超过华润医药和排名第三上海医药收入的总和。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虽然说我国药企营业收入比较高,但很少出现跨国药企,净利润较低,且多是由商业板块贡献,其本质是企业很少投入研发,很少看重长远利益。

  事实上,以创新研发作为企业发展驱动力的跨国制药公司,绝大多数的研发投入比例为年销售收入的15%-20%。而中国药企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不同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现在一般企业的研发投入是占到1%-2%,为数不多的创新型企业如恒瑞、先声等能达到7%-8%,个别能达到10%。我们企业是占到工业产值的4%。”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型国企研发总裁透露。

新一轮药企变奏

  在中国医药市场,国有制药企业地位显赫,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国企改革大背景下,药企体制改革也逐步拉开,但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虽然经过十余年探索,但医药行业国企改革目前仍多处于表面。

  “我国国资药企改革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集团内部利益交叉严重,重组和改革需要追求一个利益的平衡点,深层次重组和改革十分困难。这才导致中国没有像辉瑞这样的医药巨头。”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去年华润三九重组紫竹药业的失败就很能说明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国药集团外,近期,华润医药、上海医药以及广州药业都动作频频。

  日前,华润医药3家嫡系上市公司华润三九(000999.SZ)、华润万东(600055.SH)和华润双鹤(600062.SH)因重组事项悉数停牌。据悉,距离2011年宣布“华润医药一至两年赴港上市”已经过去3年时间,此次停牌被业内称为与“华润系”医药板块大动作整合有关。

  作为上海国资旗下唯一的医药平台,上海医药在2013年上半年完成了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4月初,上海医药董事长楼定波在2013年上海医药业绩报告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实施公司新三年发展规划,力争2015年实现业务规模达千亿的目标。除此之外,2013年,广州药业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广州药业吸收合并白云山A,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并提出2014年650亿元的集团销售目标。

  虽然各大药企都提出千亿计划,但国内药企“大而不强”的现象日益严重,各家药企主要以摊大饼的方式进行跑马圈地,业绩增长虽快,但净利润低,造血能力却不强。

  “国内的企业多数是靠商业拉动业绩,多数是靠变相的垄断来控制市场,市场形成垄断以后开始摊大饼,虽然企业的年经营业绩直线上升,但净利润却不见提高,这是国资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