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绿地借壳现黄奇帆式并购

作者:张学光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3-19 23:00:00

摘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对于背负着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使命的绿地集团,监管层会网开一面么?

绿地借壳现黄奇帆式并购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学光 北京报道

    阳春三月的沪宁杭房地产市场异常躁动。
    两会期间,杭州市市长张鸿铭刚刚被媒体逼问杭州房地产是否有崩盘的危险,仅仅过了10天之后,就有媒体曝出宁波奉化最大的房地产企业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发生资金链断裂。
    在股权融资被掐断4年之后,依赖于债务融资的房地产企业已经是危若累卵。
    3月17日晚间,一条好消息从上海传出。传言了半年之久的上海绿地集团借壳金丰投资(600606)一事,最终以上市公司公告的形式被确认。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对于背负着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使命的绿地集团,监管层会网开一面么?而此例一开,靠“银行”已经难以为继的房地产企业,到“股民”那里去融资会更容易么?
净壳收购第一股
    对于655亿元规模的借壳上市,绿地集团在设计重组思路时谈不上独具匠心,反而是大繁至简,类似于净壳收购模式——将金丰投资目前的资产全部置换出去,然后再通过增发注入绿地集团的资产。
    巧合的是,就在17年前,金丰投资正是通过这种模式被上海地产集团收购,据说当时这宗被称之为中国资本市场第一起净壳收购案的设计者,就是时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体改委副主任的黄奇帆。
    17年后,黄奇帆已经离开上海主政重庆,但是,他还是被称之为是国内最懂资本市场的高级干部。
    2013年11月12日,就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后,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员、中央宣讲团成员的黄奇帆发表了一篇题为《国企改革的核心是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的文章,一周之后,黄奇帆又在《中国证券报》上刊登整版文章,标题为《改革完善企业股本补充机制 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这两篇文章当中,黄奇帆以国企改革、防范债务风险为出发点,分析认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金融服务体系调整的支撑,从过去以政府主导投资的模式向企业投资模式转型,金融服务模式也需要从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转向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模式。
    “绿地集团的这次高调借壳回归A股,也和这一届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态度的扭转这样一个大背景有关。”兴业证券策略分析师吴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按照黄奇帆的思路,此次国有企业改革,除了优化国有资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借助更加市场化的资本力量,完成行业的优胜劣汰。
    “以前的房地产市场是什么样?整个行业都处在成长期,只要谁有一块地就能从银行拿到贷款,企业的资质非常差。”在吴峰看来,目前的房地产行业即便不能说是产能过剩,最起码也是处于行业周期的相对高位上。
    多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由于缺乏市场化的股本补充机制,规模的扩张基本就是依靠举债。根据Wind数据显示,A股132家房地产公司2009年底的短期借款总计为525亿元,长期借款总计为1813亿元;而到了2013年6月底的时候,短期借款规模已经增长到了1215亿元,长期借款规模已经增长到4566亿元。
    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又盲目扩张规模,其结果就是最终沦为替银行打工。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底132家上市房地产公司一年的财务费用总计为42亿元,到2013年的时候仅上半年的财务费用就达到61亿元。
    相对于盈利能力下滑,让市场更担心的是由地价下跌导致的资产缩水。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A股132家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64%以上,其中有28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超过80%,对于这些手中握有土地和商品房的地产公司而言,一旦出现地价下跌或者房价下跌,都意味着资产的缩水,而一旦资产缩水幅度低于负债,极易引发银行断贷。
    “现如今,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生态已经发生变化,行业整体产能过剩,而那些大型的房地产企业在境外仍有畅通的融资平台,可以通过较低的融资成本,加速行业的整合。”吴峰认为,绿地集团此次A股借壳并不意味着整个房地产行业融资结构的彻底转向,更多的是象征性意义,“投资者不用担心房地产股权融资放开之后,还会出现几年前那样的大规模圈钱,一些小的房地产公司财务已经明显恶化,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绿地是地产融资风向标
    此次上海市国资委在推动绿地集团上市中,主动放弃了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权。在2013年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前,上海市国资委间接持有绿地集团60.68%的股份,2013年的12月18日,绿地集团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引入平安创新资本、鼎晖嘉熙、宁波汇盛聚智、珠海普罗、国投协力等5家战略投资者之后,上海市国资委的持股比例下降到48.45%,而未来完成借壳上市之后,上海市国资委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到46.25%。
    作为国资的管理者,降低对国有企业的持股比例,必然要以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值和股东权益为前提,否则将背负“国有资产流失”的指责。
    这就意味着,绿地集团要从此前的“银行认可”转向“股民认可”。
    按照金丰投资此次公布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金丰投资需要向绿地集团的所有股东非公开发行113.26亿股A股,以购买其除置换资产之外剩余的632亿元资产,折算下来,每股发行价格为5.58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绿地集团此前引入5家战略投资者时,是以每股5.62元的价格增资了20.87亿元注册资本。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上述5家战略投资者做了一笔折本生意,随着金丰投资复牌之后股价的连续涨停,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正在对预期注入的资产绿地集团的价值进行重估,而这也将决定上述5家战略投资者的最终收益。
    不过,二级市场对于金丰投资的定价并不见得就是绿地集团的真实价值,原因是此次借壳重组完成之后,由于没有配套融资,因此超过97%的股票将在一年内处于锁定期,118亿的总股本中实际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亿多股,短期内的流动性不足必然造成股价的非理性暴涨暴跌。
    事已至此,金丰投资的股价接下来究竟会有几个涨停板,以及战略投资者未来退出之后能收益多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背后隐含着房地产实现资本市场再融资的一个前提条件,股价上涨,投资者认可。
    绿地集团的这条借壳上市的路径,也恰恰符合此前黄奇帆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思路,首先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然后是吸引众多机构投资者在内的资金进入,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只有整个市场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之后,无论是新股实行注册制还是房地产公司上市融资,自然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个公司如此,整个市场亦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