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西安杨森,矛盾的调理药方

作者:张 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1-29 23:41:00

摘要:西安杨森这个昔日的医药界“黄埔军校”神话能否再续?成为近期医药业界争论的焦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下称西安杨森)这个昔日的医药界“黄埔军校”神话能否再续?成为近期医药业界争论的焦点。

  11月28日,《华夏时报》记者从西安杨森证实,美国强生公司通过其在华子公司西安杨森,将在西安投建强生公司全球最大产能供应链生产基地。当地政府表示,该项目总投资预计在10亿美元,预计一期计划于2016年建成投产。这或为美国强生迄今在华最大单笔投资。

  对强生来说,不得不直面的事实是西安杨森业绩的急速下滑、OTC产品产生断层、新产品乏力,此次强生再度输血,西安杨森能否挽回颓败的局面成为悬疑。

  输血,还是炒作?

  挣扎中的西安杨森或将迎来转机。

  11月14日,西安杨森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西安杨森将投资兴建占地267000平方米的大型生产基地,取代在西安新城区现有的制药基地,成为该公司供应链在亚洲的创新枢纽。

  虽然此前政府表示预计总投资额高达10亿美元,但西安杨森却表示并非政府所说投资那么多。

  11月28日,西安杨森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强生此次预计共投入2.9亿美元,此次投资后,西安杨森各股东之间的股权不会发生变化。因新的生产基地还在规划中,更多的细节不便透露。

  其实,强生再度输血西安杨森,对于濒临困局的西安杨森来说无疑雪中送炭。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曾经被誉为医药“黄埔军校”的西安杨森已经日薄西山,业绩的急速下滑、OTC产品产生断层、新产品乏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资料显示,1985年,美国强生子公司比利时杨森在与陕西省医药总公司、陕西省汉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联合投资2.9亿元,成立了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在成立之初,西安杨森是中国最大的合资制药企业,也是国际医药巨头强生公司在华最大的子公司。从1989年开始,西安杨森以每年两位数增长的销售业绩迅速崛起。鼎盛时期,甚至为美国强生在亚太地区的业绩做出近一半的贡献。

  公开资料显示,1990-2012年,西安杨森的年销售额由4000万元升至51.3亿元。同时,西安杨森开始在OTC市场发力,并推出了多款畅销产品,如吗丁啉、达克宁等。仅这些OTC产品,就达到了10亿元以上的销售额。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西安杨森的中美合资背景,强生多次想全资控股遭中方拒绝,导致强生不愿把更多的新品引入西安杨森。

  2000年之后,西安杨森赖以为生的OTC产品产生断层,后续的新产品迟迟不见动静,公司业绩开始显现出下滑的迹象。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西安杨森的销售收入为51.3亿元,相比于2011年的51.9亿元,甚至下跌了1.12%。与2012年国内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平均增速20%相比,相差很远。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此次若是强生真的增资10亿美元,强生再造西安杨森的概率很大,若只是仅投资2.9亿美元,建立完新的生产基地后,不会有太多的剩余资金,重新再次打造昔日“黄埔军校”类西安杨森的概率极小,实际上是借此机会对企业大肆宣传,是企业自身的大幅炒作。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美国强生的这笔投资,或将提升其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使西安杨森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借助强生的资金平稳度过发展的瓶颈期。今后西安杨森肯定也会继续招聘更多的处方药营销人才,可以甩开包袱放手一搏。

  被拖垮的神话

  “此次强生投资后,我们还是两条腿走路模式,打造一个非处方模式的同时,也会发力新药和疫苗的研发。”西安杨森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据记者了解,强生中国在国内的三大业务分别是制药、医疗器材和消费品。制药板块主要是西安杨森和上海强生制药两大公司。

  在西安杨森给记者回复相关材料中表示,2013年4月,西安杨森的非处方药业务与上海强生制药开始进行整合,并归于同一个管理团队下,向西安杨森总裁汇报。

  虽然西安杨森在长远规划上有美好的蓝图,但却遭遇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据知情人士透露,西安杨森OTC业务并入到上海强生制药后,负责人来自上海强生制药,销售团队则由西安杨森OTC销售团队与上海强生销售团队组成。新团队能否担当起“ONEChinaOTC”的目标重任却值得疑问。

  据了解,由于上海强生制药销售相对较弱,加之两套班子整合困难重重,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短期业绩下降是肯定的,至于长远发展只能拭目以待。

  对于西安杨森没落的原因,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西安杨森衰退的首要原因当属销售战略变更频繁以及人事高管的多次变动导致。

  2002年以来,来自德国的范雅墨担任西安杨森总裁,其上任后为西安杨森制定了“凡是能买到矿泉水的地方都要有西安杨森的OTC产品”的深耕战略。

  不料,范雅墨在西安杨森任职不久便挂冠而去。2006年,西安杨森从中美史克挖来了OTC营销见长的谢炳福。谢炳福到任后,便提出集中优势专攻20多个优势城市的销售战略。

  然而,谢炳福在西安杨森担任总裁2年不到就辞了职,继任者为处方药运营见长的韩国籍总裁朴济和,其上任后的战略为“加大处方药,深耕OTC”。OTC则又恢复到范雅墨的销售战略。范雅墨的放与谢炳福的收,一来一往直接造成营销人员的流失。

  对于高管频繁离职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主要是第六任总裁庄祥兴曾经创下高额业绩,一直被称为控制西安杨森的“影子教父”。此后西安杨森总裁一职频繁更迭就在于他们不能完全控制西安杨森。

  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谢炳福离职,处方药事业部总经理梁伟强离职,医学总监徐宁离职,公关部总监闵熙离职。2009年初,公共事务总监侯建政离职,高级人力资源总监任巍离职。但西安杨森高密集的高管离职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这家企业。

  至于此次强生再次向西安杨森输血2.9亿美元能否再创此前的神话,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西安杨森未来的发展只有拭目以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