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险企欲借新品“一箭双雕”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0-31 06:46:00

摘要:预定利率2.5%的上限放开后,各家保险公司颇有点较劲的心态。

险企欲借新品“一箭双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自今年8月保险业宣布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不再执行2.5%上限,同时将3.5%作为基准评估利率之后,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推出预定利率达到3.5%,甚至4%的寿险产品。
    9月22日,新华人寿借道银保渠道推出年预定利率为3.5%的新品。10月15日,平安人寿则推出预定利率达到4%的终身寿险产品,创下普通型人身险产品中利率最高纪录。两大险企的一致动作意味着大险企也加入到费率市场化的竞争中来。10月27日,信泰保险预定利率3.5%的新产品也扎堆上市。
    10月28日,本报记者从国寿、太保、泰康、人保寿险等公司了解到,各家公司正在设计新产品,有些公司的新产品近期将向市场投放。本报记者查阅已经推出新产品公司的销售渠道时发现,这些新产品几乎囊括了个险、银保、电销、网销等所有渠道。
    大小险企为何选择10月份热推费率市场化新品?市场人士分析,一是源于冲刺四季度保费的压力,二是也为明年开门红提前做准备。
保费打折促销
    不难发现,在所有市场已经推出的费率市场化新品之后,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对新产品推销时,提出新产品相比原来的老产品保费打折或是保额提升,然而事实上,消费者很难在新产品中看到明显的变化。
    “费率市场化的新产品已经出现很多形态,有终身寿险,有两全保险,也有重疾险,未来还有年金保险,即使在预定利率放开后,具体产品收益的高低设定保险公司也是通过繁杂的精算,为什么保险公司敢于推出预定利率达到4%的终身寿险,而诸如两全险、重疾险产品不可能设定太高,就是因为终身寿险缴纳的时间长,保障的期限更长,投保人在生前是无法享受到保障利益的,现在市场上说未来可能还会出现5%收益的新产品,我认为除终身寿险外,其它产品还不太可能敢承诺这么高的预定收益,现在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净投资收益都达不到5%,他们怎么可能在现阶段推高预定收益产品?”10月28日,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精算博士王韬告诉记者。
    市场所关心的是,购买了利率市场化产品,如何能够看到3.5%或4%的收益。记者了解到,在预定利率打破2.5%上限之后,在保险条款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缴纳同样数量的保费,所享受的保障额度将比以前有所扩大;而购买相同额度的保险产品,所缴纳的保费则会较以前下降。平安人寿测算,执行4%的预定利率后,同样的保额和保障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比预定利率2.5%的寿险产品少支付约20%的保费,相当于给保险产品打了个“八折”。  
    10月15日,平安人寿总经理柳志坚在回应外界就如何达到4%的收益时曾表示,就“平安福终身寿险”而言,从投资收益来看,相对较稳健的10年期国债收益也可以达到4%左右,再加上其他固定收益类的投资,平安满足收益要求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柳志坚也称,从目前的寿险发展态势来看,4%的预定利率并非“让利”的最高限度,一家健康的保险公司,4%到4.5%的预定利率应该是其可以承受的最高水平。
    《华夏时报》记者10月26日也从监管部门获悉,市场上还有数十款新产品处在报备和报批阶段,其中最高的预定利率可能会突破5%。
利用新品冲开门红
    预定利率2.5%的上限放开后,从最初新产品3.5%的预定利率,到平安推出4%的预定利率,再到有可能高达5%的预定收益,各家保险公司颇有点较劲的心态。
    在市场人士看来,费率市场化背后是险企实力的较量,利率越高,对风险资本金的要求也就越高,保险公司面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压力也就越大,而另一方面,随着年底的到来,险企已经在为明年的开门红做准备。
    “虽然传统险产品在保险产品中占比低,但险企参战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在于丰富产品结构。”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许谨良受访时指出。
    长江证券发布的研报则指出,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不是简单的产品降价,而是推出了一个新的市场定价机制,整个行业也从此开始进入了一个市场定价的机制,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有助于保险企业能够更充分地进行自主经营,虽然其他金融产品具有灵活性优势,但是不可避免收益率出现较大波动,而保险产品想要获得竞争优势,会通过提高收益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来吸引客户,这会导致在保单设计时,除了对定价利率进行调整外,保单会嵌入更高的退保现金价值、更高的保单抵押贷款比率以及更高的保证收益率条款,来赢得竞争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四大上市险企9月份保费数据已经悉数出炉,记者统计发现,寿险保费较8月有所好转,但是银保渠道增速回落导致总保费增速放缓。国寿、平安、太保和新华保险今年前9个月分别实现寿险保费收入2771亿、1149亿、769亿和723亿元,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5.32%、13.95%、2.67%和-7.14%,但9月单月,中国人寿保费单月同比下滑一成,平安和太保分别上涨一成,新华保险微降1个百分点。
    申银万国证券就此表示,受高利率环境持续、营销员增员困难、银行系保险公司崛起等因素影响,今年寿险业增长无显著改善,但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
    业内人士也指出,10月份保费增速可能仍会下滑,原因是假期因素,虽然各大保险公司仍在冲刺最后一个季度业绩,但各家公司在定位以何品种来为明年开门红做准备时,费率市场化新品似乎是首选,然而,由于传统型寿险产品占比寿险总保费比例较小,保险公司至少要推出更多类型的产品来提振保费增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