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发改委定案完善粮食收储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06 23:43:00

摘要:多年来实施的粮食收储政策如今面临着不得不调整的尴尬。

发改委定案完善粮食收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黑龙江中储粮一场大火烧开了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的大门,只是步伐还不够大。”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专家说,官方现在也倾向市场化的改革路径,但要彻底改变并不容易。
    “将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具体内容不便透露。”9月5日,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日,从发改委传出信号,国家将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能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粮价政策体系。
    而刚刚从黑龙江双鸭山调研玉米收储情况回京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官方可能更倾向于对收储政策进一步完善,而不是另起炉灶。”

多方调研收储政策
    多年来实施的粮食收储政策如今面临着不得不调整的尴尬。
    8月下旬,李国祥为社科院的最新课题——粮食收储与市场调控赴黑龙江双鸭山进行调研。通过几天来对当地玉米收储情况的调查,李国祥发现,托市收购政策存在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且需要改善的地方也很多。
    而事实上,不但社科院,近年来发改委每年也都会派出调研组奔赴各产粮大省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各地粮食托市收储情况,并收集地方政府、企业对托市收储政策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国家粮食局、农业部同样也派出力量参与粮食收储相关问题的调研。
    但尽管有多方力量参与其中,但问题依然存在。
    李国祥表示,临时收储政策导致国内加工和贸易企业缺乏竞争力,自给率不断下降,产业保护的目的也没有实现。目前,国内粮食价格不具有竞争力,国内外存在“高价差”,国内粮食库存高企,还有大量的进口粮食不断涌入。此外,粮食产业的上下游难以形成合力,打击了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各方都在讨论调整粮食收购政策,只是国家还没有最终定调。“可以肯定的方向应该是市场化。”李国祥明确表示。但当记者问及是否会向发改委提供政策建议时,李国祥称,“会考虑将调研内容向相关部门汇报。”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发改委在研究制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长效机制时,最着重考虑的就是改革粮食“收储”政策,而不是彻底取消。而按照国家粮食局部署,从今年起,将用5年时间修复粮食仓储设施,完善应急供应体系,切实做到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保障严重自然灾害和紧急状态下粮食的正常供应。
    粮食最低收储价政策始于2004年,即国家每年在粮食播种前公布水稻、小麦等最低收储价政策,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价时,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中储粮总公司——以最低价进行收购,以此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农民利益。
    尽管这几年实施的粮食最低收储价政策和临储政策对农民售粮收益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其弊端也不少。除了让市场价格扭曲外,效率和成本代价太大,也令国内粮价丧失竞争力。
    “上述问题我们早就有所察觉,但政策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上述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据悉,在发改委看来,最低收购价政策,从国家层面来讲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对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有帮助,只是在每个地方执行得不太一样,效果各有不同。
    也有专家认为,最低收购价是短暂地保护农业生产,且落实困难,但却给个别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而李国祥认为,最长远的做法是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品种合理了,产品的价格自然也会降下来,具有了国际竞争力,也就不需要所谓的托市价了。
   
收储主体可多元化   
    “粮食收储政策的弊病近几年逐渐暴露出来。”李国祥表示,现在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重点的粮价支持政策到了亟待改革的关键时刻,不然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在黑龙江双鸭山,李国祥带领的团队与那里的农民、企业、粮库和当地官员充分交流后发现,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在地方上贯彻得并不好。“资金补贴不到位,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李国祥说,民企参与粮食收储,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但现在的问题是补贴不到位,企业和农民都有意见。
    李国祥坦言,他们这次调研时发现,有民营企业参与到粮食收储中,如此一来,收购主体多了一个,市场就会发生变化。“中储粮通过托市收购掌握了市场上的大部分粮源,让一部分民企参与进来,多一个收储主体,很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李国祥说。
    此外,李国祥调研还发现,一些地方的存粮不少,但国家却在大量进口。他就此建议,如果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可以增加除中储粮之外的市场执行主体参与收购,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去年的粮食还没有卖完今年又要收粮没地方储存的尴尬了。
    事实上,在整个托市收购体系中,作为执行主体的中储粮一直饱受诟病,而地方粮食局对中储粮的监管又形同虚设。比如,近期检察机关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挖出110名“硕鼠”,查出利用国家“托市粮”收购政策,以空买空卖“转圈粮”28亿斤,骗取国家粮食资金7亿多元。
    因此,增加收购主体迫在眉睫。
    此外,年年收购导致粮食库存高企,也并非好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粮食库存与消费量的比例达到17%被称为粮食安全系数,低于14%则为粮食安全紧急状态。2011年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张平表示,中国粮食库存达到了40%,小麦库存还有1000亿公斤,几乎相当于一年的小麦产量,超越了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也表示,粮食库存多,必然加大财政负担。因为当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时,国家要动用相当的财力保持粮食库存,而且易滋生腐败。而适当地进口国外的粮食,再进行市场化,价格就合理了,该跌就跌,该涨就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