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谁是美国在欧洲的“好朋友”

作者:赵灵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06 23:51:00

摘要:叙利亚战事箭在弦上,即便奥朗德因此出了风头,得到了美国的青睐,曲终人散,他仍然要面对一个已然“二流”的法国。
    自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法国一直态度坚决,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叙反对派并提供资助,率先指责叙政府军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目前,尽管有64%的法国民众反对任何针对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尽管英国议会否决了首相卡梅伦对叙利亚动武的提案,尽管奥巴马看起来也犹豫不决,但奥朗德支持动武的立场依然没有明显的松动。法国似乎将很快取代英国,成为美国在欧洲“最好的朋友”。
    法国如此紧密地追随美国,这是美欧关系和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全新现象。遥想1966年,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当时举世震惊,一举奠定了法国外交独立自主、卓尔不群的鲜明特征,戴高乐后的法国历代领导人均引以为豪、奉行不渝,可以说是法国的“国本”。但在2009年4月庆祝北约成立60周年的峰会上,萨科齐却宣布法国重新加入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这是法国告别“戴高乐主义”的标志性事件。众所周知,“戴高乐主义”的精髓是改变法国对美的从属地位,从而在美苏对抗的背景下获得最大的回旋余地。但在东西方军事对峙已经不复存在、美国独霸天下的情况下,法美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而在反恐等领域,法国非常需要美国的帮助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向美国靠拢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可以说,奥朗德之所以支持对叙利亚开战,和法国外交的上述转变有直接关系。不过更根本的原因,就像法国媒体所分析的那样,是奥朗德面对法国堆积如山、积重难返的经济问题,无计可施,只好转向外交领域,试图通过外交上的得分来改善形象。
    目前,法国的经济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失业率在10%左右徘徊,15-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更高达25%。而在8月中旬,法国财长莫斯科维奇估计,法国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在正负0.1%之间,等于没有增长。政府支出接近GDP的57%,每1000个法国人中有90人是公务员,而德国只有50人。公共债务超过GDP的90%,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32%,是工业化国家中最高的。瑞士洛桑管理学会2012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法国在60个国家中排名第28,而美国排名第一,连中国大陆(21)及日本(24)都超过了法国。《纽约时报》日前就撰文,毫不客气地认定法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
    面对一连串令人沮丧的数字,奥朗德在去年5月上任后就将“重振经济、创造就业”作为政府首要任务,但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法国经济沉疴难返,而失业率高、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背后有更为根本的制度性诱因,要改革就必须让人民在福利上做出牺牲,而这正是法国人不愿意的。
    首先,法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完备的福利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根据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法国生活质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加拿大。许多法国人在60岁前便退休;每年夏天度假五六周是家常便饭,劳工每周仅工作35小时。在医疗方面,法国医疗保险的涵盖率非常广,大病小灾当然可以保险,甚至桑拿保健以及配眼镜都能报销。过于优越的福利制度造成了“养懒人”的后果。法国媒体去年时曾报道:一个44岁的男子开着一辆豪华跑车在巴黎招摇过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过去的24年里他从未工作过一天,在他18岁后的整个26年的成年人生活中,也只工作了31个月。但凭着原本殷实的家境和政府五花八门的福利救济,这个人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滋润生活。很多法国人抱怨说,法国是一半工作的人养活另一半没工作的人。
    其次,法国的人力成本过高。1999年欧元区刚成立时,法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德国,而且国家账户状态为盈余。现在,法国的劳动力成本远高于德国,从2000年至今上升了28%,而德国只上升了8%。人工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另觅他处,同时也拉低了法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力。2010年法国服务行业的平均每小时劳动力成本比德国高出四欧元,制造行业则比德国高约一欧元。另外,法国的《劳动法》条款复杂,在对劳动者进行了无微不至的保护之余,也让雇主望而生畏。因为要解雇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如此的话则代价沉重,甚至面对长达数年的官司。
    第三,法国人都明白过高的福利和保障难以维系,但谁也不愿意改到自己头上。为了消除雇主的后顾之忧,法国政府曾于2006年初出台《首次雇佣合同法》,规定20人以上的企业在雇佣年龄不满26岁的年轻雇员时,可在头两年内随时解雇工人而无需说明理由,旨在最大限度地改善26岁以下青年人的就业状况,因为当年15岁至25岁青年人的失业率已高达36%。但是,这项法案引起青年人的极大不满,全法近40所大学在校生走上街头,几百万人卷入进来,范围覆盖200多城镇,演变成战后法国最大的群体事件之一。在强大的反对压力面前,原本立场强硬的总理德维尔潘不得不做出让步,《首次雇佣合同法》被迫流产。萨科齐任内,曾试图禁止公共电视台播出广告,目的是希望电视台制作更精美的节目吸引观众,以重振法兰西文化的荣光,抵御英语文化的冲击。但公共电视台的员工们担心收入锐减,集体抵制改革,最后同样不了了之。
    当年,萨科齐在自传《见证》里面这样描述法国的现状:“法国是一个精疲力竭的国家,人们傲慢自大,却懒得工作;畏缩不前,却拼命抵制改革。”可以说,这是法国目前最大的困境:民众渴望改变,却不愿支付改变的成本。事实上,在大部分人都是福利制度既得利益者的情况下,改革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事。
    但尽管国内矛盾重重,法国却始终不肯放弃大国的梦想,“法国伟大”一直是法国朝野深信不疑的信念。虽然路易十四盛世,拿破仑时代,甚至戴高乐时期,都已成为历史,但法国人始终不愿意面对现实。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对法国外交有这样的评述:不肯接受自己已经衰落的事实,以二三流的实力做一流的事情,失望不可避免。如今,叙利亚战事箭在弦上,即便奥朗德因此出了风头,得到了美国的青睐,曲终人散,他仍然要面对一个已然“二流”的法国。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