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美国社会

作者:朱振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3-21 18:56:00

摘要:读《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

 

   贝尔纳-亨利·莱维是一位颇吸引眼球的记者,他首次在20世纪90年呼吁介入波斯尼亚战争,2003年又写了有关记者丹尼尔·珀尔被害的报道,并由于2006年参与《共同面对威权主义宣言》的签名等名声大振,成了享誉国内和国际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的报道成了诸多文章得以发挥想象、评论的源泉。
    1831年,托克维尔怀着严肃的政治愿望踏上美国大陆,寻求法国当时所面对问题的答案,莱维2006年在《大西洋月刊》的邀请下,带着摄影团队展现局外人对美国的看法。他仿照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的模式,写下了对21世纪初的美国见闻,这本书与其说是“美国的迷惘”的专著,倒不说是“走遍美国”的游记,一个描述美国生活的“万花筒”。正如哈佛政治学教授格林·摩根在《世界外交论衡月刊》中写道:“在其(莱维)给我们的书中,这位散文作者像他的前辈一样笔走龙蛇,但缺乏托克维尔的诗意、心理深度和社会学功力。”用莱维自己的话说,这就是《美国的迷惘》电影的剧本。确实,以此为剧本的电影纪录片已经上市。
    美国要走向哪里?这是莱维在书中努力提出的问题。该问题提出不是在描述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把它逼到危险的角落或者带给它的迷惘,而是具有种种问题的美国社会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作者在试图查找出它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说,莱维的美国游记是托克维尔行为的延伸,试图探究美国这个诞生于欧洲旧大陆的社会,经历过各种问题与磨难之后,仍然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莱维认为,自己写这本书并拍成电影有两个动机:首先是在于美国今天的具体社会现状;其次是自己对美国的私人情感(热爱美国)。
    《美国的迷惘》(书名或可译为《美国万花筒》)是对法、美共和模式的不自觉对比描述,也是对美国人民和宗教、政治、意识形态等关系的描述,它既展现了美国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是局外人对美国大陆的看法,也隐含着局外人对自身的认识。莱维更多是以欧洲的共和价值观为参照来凸显新、旧大陆的差异,从而折射出美国这个具有“巴尔干化”趋势的社会魅力:美帝国没有像罗马和斯巴达帝国一样消逝,相反,在内战、遭遇大萧条、9·11袭击等之后,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帝国主义的模式对“这个现代化的化身变得没有任何意义”。尽管这种魅力带点苦涩:飓风在造成了触目惊心的伤亡时政府行动迟缓、面对共和党的不合理表现时左派无动于衷、监狱不同于欧洲教化式的隔离、宗教被商业化、种族问题等。这些苦涩与欧洲旧大陆的启蒙共和思想的关怀存在着不同。按照法国著名学者阿芒·马特拉的说法,这就是从欧洲启蒙文化和思想价值观中诞生出来的国家,拥有了一种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了另一种历史。在莱维看来,“美国在发生变化,但它将一直存在下去”。
    莱维的描述没有提供美国社会保持魅力的充足和精确的理由,但从中却闪烁着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即:在游记式的见闻中展现了美国社会万花筒般的景观,并同时拨动着人们的思考神经。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依然存在着凝聚力和吸引力,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从大国发展战略的角度,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软实力,这正是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同时莱维的这本书也为我们了解美国社会提供了经验性材料,以此为剧本的电影纪录片更是为我们提供了视觉冲击。
    在写作上,该书综合了哲学家、小说家和记者的视角,趣味性中透出了一些哲理性。莱维的游记式描述对读者的启发比他的描述和提出的问题更重要,值得阅读和思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