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人民币加快定价改革正当时

作者:朱幼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6-01 00:01:00

摘要:人民币定价形成机制要遵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发挥指导性作用的原则。
朱幼平
    目前已到了人民币市场化定价改革的窗口期。
    人民币定价形成机制要遵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发挥指导性作用的原则。所谓人民币市场化改革,也就是人民币让市场定价,以及人民币资源自由流动,这是基础。市场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和定价,尽管也会因人的“动物精神”而出现大的动荡,但因为全民“试错”、全民“博弈”,全民智慧总要比政府更多,所以是比政府管制更具活力、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
    同时,改政府管制为政府引导。政府的引导作用就是紧盯着目标,当市场正常运转时“无为而治”;如发现市场出现剧烈动荡时,则利用其拥有的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等进行干预,必要时还应采取更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市场定价而不是政府定价,更有利于合理疏导人民币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人民币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避免政府定价的人为因素扭曲人民币价格,错配和浪费人民币资源。
    当前,由于人口红利及资源环境约束硬化等,我国经济或进入“中速增长”时代,经济转型会成为未来我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而我国过去单纯依靠政府直接投资的大货币投放刺激增长模式,空间已不大,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经济改革步伐,通过向市场放权,让有形之手尽可能从市场退出,让看不见的手彻底发挥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开启民智,激发全民创新动力与活力,藏富于民,是促进我国继续快速发展和成功转型的唯一方法。因此,“向改革要红利”,以改革促发展,成为当前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最为紧迫的中心任务。为此,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我国一系列密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
    货币改革既是总体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也必须服从经济系统整体改革步调。长期以来,我国货币领域市场化改革是相对滞后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潜力巨大。鉴于货币资源的高同质性和高流动性,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发展要晚于实体经济市场化,为避免发生大的金融动荡乃至经济动荡,货币改革采取更谨慎的一些方式是必要的。特别是“外汇管制”和“分业经营”,我国金融体制对外对内存在“两道闸门”,虽然牺牲了一些货币资源配置效率,但成功地规避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常言说,“不怕慢只怕站”。金融领域过去相对强的管控和“小步慢走”式改革,保障了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这无疑也是审时度势的正确选择。
    但是,随着形势发展,我国金融体制过去这种“小步慢走”式改革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我们金融体制虽然不站但也不能太慢,必须要有更高要求。人民币定价接近市场均衡,不能说明我国不需要市场化改革,恰恰印证为了确保人民币定价机制的可持续性,当前是人民币定价市场化改革的绝佳窗口期。时不我待,时不再来。我们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据悉,我国货币领域改革,正在稳步推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等。
    人民币定价形成机制,主要是汇率机制和利率机制。利率是人民币对内的价格,汇率是对外的价格,两者都会引导货币资源的流动,从而又会引导商品生产要素的流动。所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市场机制的建立都是要靠价格信号,最终所有的商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要受到资金价格的影响。如果人民币价格信号不合理,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恶化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所以利率或汇率市场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从汇率看,2005年汇率实行浮动以来,目前人民币已经持续升值,美元兑人民币比率已从8.2以上降到6.2以下。随着美欧日的量化宽松政策和新一轮全球降息潮,以短期获利为目的的巨额资金正在涌向中国。人民币汇率今年来连创新高,是资本套利现象猖獗的主要助推因素之一。人民币接近均衡价格进行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市场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还可有效避免国际资本流入而“操纵”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系统,从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应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通过汇率变动来调节外汇供求,实现市场出清。同时,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建设,改进交易机制,丰富交易品种,夯实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微观基础。
    从利率看,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起步,到2012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我们认为,未来利率改革将取消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将贷款风险定价自主权交给银行;适当简化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期限档次,并适时推出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建设债券市场,完善收益率曲线;规范发展资产证券化。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总编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