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从精英到民间的流布

作者:张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2-23 00:02:00

摘要:当代著名学者余敦康先生曾经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及相关的易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智慧经典,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湛命题,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居安思危、慎终敬始的忧患意识等,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人文心理和价值观念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周易》一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升华,逐渐由原始的占卜之书发展为人文化、哲理化的哲学著作,并对中国的传统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制度建设,对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化学、农林、医药、建筑、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史上意义重大。
    当代著名学者余敦康先生曾经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及相关的易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
    众所周知,《周易》由经、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经的部分包括上经和下经,由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所组成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构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周易》成书的历程概括为“人更三世,世历三古”。
    通过对占筮体例的不同理解和诠释,学院化易学形成了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两大流派,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与此同时,民间的易学研究者也围绕着《周易》,不断地从道德伦理、文化艺术、风俗习惯、民众心理等角度对其进行挖掘和拓展,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民间易学文化。
    与偏重学理研究、偏重精英文化的学院派不同,民间易学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根植于民间文化和百姓生活,部分地吸收、借鉴了学院派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的成果,依靠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通过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切于日用的方式服务大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现实需要,从而构成了易学文化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特别是在作为易学文化重要支脉的占筮、堪舆、命理等术数文化方面,民间易学的贡献更是极为突出,不容小视。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周易》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
    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随着易学研究、易学实践、易学运用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周易》和易学在中国民间已经成为众多普通人群实现诚意正心、进德修业的重要精神资源,易学也由此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
    晚近以来,易学研究更呈现出不断开拓、持续发展的喜人景象,不仅有传统的象数、义理之学,更有科学易、考古易等具有时代特点的学说产生,还涌现出了一大批造诣精深、著述丰富的易学名家、名著,开创了易学文化研究的崭新局面。这些都使得《周易》这部古老的文化经典、智慧依然保持着非凡的活力、魅力和持久的感召力、影响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学术文化的不断繁荣,民间易学更是突飞猛进,影响激增,甚至成为当代“易学热”的重要推手。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民间力量的认同、追慕和推动,易学文化不可能影响如此广泛、如此巨大。我们一直坚定地认为,“易学热”“热”在民间,不应将精英易学与民间易学简单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学院派与民间派之间应该进一步相互取鉴、沟通和交流。
    几千年来,人们对《周易》和易学文化的研究从未间断,至今依然热度不减,高潮频起。若想深入了解、真正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及其演变、发展规律,《周易》和易学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点。“中国易学文化传承解读丛书”的出版,便缘于这样一个背景和氛围。可以说,该丛书中每一本书的撰成,都凝集着作者的学术热情和辛勤努力,书写着易学文化传统在当代的继承、延续和发展。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希望这套丛书的推出和不断完善,能有助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其典籍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作者系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