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的不仅是稿费

作者:杨卫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2-08-01 20:45:05

摘要:提高的不仅是稿费

杨卫 画家、评论家

   最近听说上海设立了“文艺评论专项基金”,计划每年定期拨款用于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专项基金还将配合和资助上海主要新闻媒体扩大文艺评论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文艺评论的稿酬,预定自今年7月起,相关媒体的评论稿酬标准每千字将达到300元到600元。听到这则消息,对于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而言,无异于久旱逢甘露,自然是难掩欣喜。确实,就目前中国的普遍稿费标准,即千字50元到100元而言,有些太不合情理了,不仅不能与其辛苦的智力劳动形成正比,甚至就连一点点心理安慰都做不到。要知道按现在的物价,这点钱也就仅够自己吃一顿像样的早餐而已,又怎么可能让人心理平衡,甘心于老老实实地爬格子,以严谨的文字为生呢?我始终觉得,现在大批作家流俗,不少评论家帮闲,大都跟文字的回报率太低、稿费不合理有关。一个时代的文化繁荣,首先要看人们对知识的尊重,而尊重的具体反映则是经济上的高额回报。
 说到文化上的繁荣,许多文字工作者都会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那时的上海滩不仅报业和出版极为发达,而且也聚集了无数的职业文人。我曾查过那时候的稿费标准,以《申报》为例,大概是千字三四块大洋。要知道在当时一块大洋可以买两担米,普通工人月薪才一二块大洋,可见当时的社会对知识是何等尊重。难怪鲁迅、茅盾等人能够在当时的上海以文为生,也就更难怪那个早已远去的时代如此令今人着迷、无限憧憬了。事实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也同样值得缅怀。我还记得那时的稿费标准是千字30元左右,今天看来也许不算多,但以当时的普遍收入计,这也快赶上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的兴起,依托的正是这样一个背景,我觉得还是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密不可分。当然,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从事文化工作就一定要有高额的经济回报,而是想阐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文字为职业,是否得以坚持下去,往往取决于经济上的支持。
 回到此次上海设立“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无疑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尽管此次提高稿费标准,主要还是限于文艺评论领域,但毕竟开了涨稿费的先河,让不少文字工作者看到了希望。事实上,文艺评论是文化繁荣的驱动力,评论不独立,创作就无法找到价值的航标。那么,评论如何独立呢?这当然也需要经济基础,只有经济独立了,评论界才能杜绝“圈子评论”、“红包炒作”等不良风气。所以,上海此次提高文艺评论的稿费标准,将评论家的经济回报落实到公共媒体,可以说是保障了评论家的主体利益。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多年前与一位美国评论家的相遇经历,那是一位艺术专栏作家,在《时代周刊》等著名杂志上开有艺术评论的专栏。他到世界各地游历,了解世界艺术,从来都是自费,因为他所获得的稿酬足以让他成为一个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人。
    他还跟我说他从不踏入艺术家的工作室,而只看展出现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受到艺术家的影响,先入为主,从而确保自己的客观判断。我想,这位美国评论家之所以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完全是源于他在经济上的自足。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希望所有中国的艺术评论家都像这位美国佬一样不进艺术家的工作室,但艺术评论确实也需要有这样一种由外向内的观察,只有里外合应艺术才能产生更大的文化张力。而这一切,都得需要有一种经济制度来保障彼此的利益。所谓“各司其职,各安其位”,这不仅只是社会的和谐之道,也是文艺繁荣的基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