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李连杰Ⅰ:你往何处去

作者:李紫兰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6-28 12:08:00

摘要:李连杰Ⅰ:你往何处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紫兰 北京报道

    2008年5月19日14点28分,四川省江油市。烈日当空,长长的防空警报开始拉响,他与他身后一群身穿同样志愿者T恤的人默默低下了头。这个嘴上起了泡、眼中饱含热泪的男人因为7天前那场猝不及防的灾难而来到这里,他眼前面对的是一座座被废墟埋葬的县城和一场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如果没有这场灾难,采访他的大多还会是娱乐记者,关心他的豪宅、他的片酬、他下一部电影的新角色;如果没有这场灾难,公众很难认真地倾听他曾经不遗余力讲了上万次的“壹基金”的理念;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的真诚和慈悲或许会被世俗和偏见扭曲成作秀与伪善。
    可是当他站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上时,人们却突然发现:这个小个子男人的身上竟能散发出其身躯所无法承载的巨大精神力量;当他在那里微笑时,人们更不会像诘责某位知名企业家那样诘责他内心的高贵。
    汶川大地震,一场改变整个中国的灾难,也改变了李连杰。站在废墟上的李连杰第一次让人们感知到他不再是一位电影明星,而是一位具有领袖气质的NGO组织的控制者和指导员。他匆匆告别了过往的名利场,勇敢地活在了当下。
“相同的皮囊,不同的名相”
    2008年5月19日。这一天是李连杰亲自进入到四川地震灾区的第三天,从5月12日开始他已经开了无数的会来联络各方资源、组织物资抵川、号召网上捐助……
    晚上11点多,李连杰和壹基金工作小组还在开会的时候,电台又发布了余震警报,工作组紧急从16层转移。
    “我们被轰出酒店,但我觉得很平静。我跟很多人一起,站在马路上、靠在树上聊天,挺好。”李连杰说。这时人群中有几个人认出了他的脸,恳求能和他合个影。他不好意思地拒绝了:“我是来救灾的。”
    有个人走过来在他耳边轻声提醒,这几个人是从最重的灾区映秀镇爬出来的。他一听就起身走过去了。那是在映秀打工的几个山东人,堂堂的七尺汉子紧紧地搂住他抱头痛哭。
    “我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我也做过灾民,我们抱在一起诉说、回忆。‘爬’这个字是他们自己用的,说是用了两天‘爬’出来的。”
    痛苦的回忆、惨烈的画面、撕心裂肺的疼痛、无边无际的绝望,他深刻理解他们内心最敏感的脆弱,因为死亡有好几次也曾距他咫尺。
    李连杰喜欢在每部电影结束之后去旅行,那状态像“把录满的磁带洗掉成空白”一样。拍完《霍元甲》,他去了西藏。他太累了,他希望能好好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那部刚刚拍完的电影承载了太多他想表达的东西,关于武术、关于暴力、关于民族大义、关于武学的终极哲学。打点行囊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拍片时从12尺的高台上摔下来的隐痛会在西藏大肆发作。后来有一次接受电视访问时,李连杰回忆了与死神的这一次擦肩:
    “到了西藏三天以后开始有反应,那基本上是很危险地接近死亡的过程。我到了海拔4600米,脚麻、腿麻,开始慢慢一路麻上来,呼吸越来越短,觉得不行,有问题出现了。有昏迷经验的人会有这个感觉,我有过很多次,所以我有这种感觉。当你开始不能控制一些器官的时候,你就知道快了,快出事了!” 他描述着当时的情景,“所以,那个时候都会反射说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如果在这一刻结束。这些都是一种体验。在小县城的医院里一袋氧气10块钱,但是在这里,谁送到我面前,100万我也买。金钱和生命的关键是什么?权利是什么?名又是什么?面对死亡的时候经常就会思考这些东西。撒手人间就是如此,可惜,好些事情还没有做。”
    相似的经历在李连杰的生命中不止出现过一次。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十几个国家,造成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那是一次世界性的灾难,而当时正在马尔代夫度假的李连杰一家是那场灾难的亲历者。
    “我是印尼大海啸的幸存者。那一天,我和家人在马尔代夫度假,马尔代夫是由一座座高度不超过一米八的小岛组成的。海啸来临的30秒,海水完全淹没了小岛,我的小女儿已被冲走,我拉着大女儿站在水中,海水淹到了我的耳根,当时,我感到了死亡的绝望……”
    当他抱着孩子跑回当地的制高点——酒店的大堂时,看到了比他主演过的所有电影里都更为震撼的画面:撞伤的人横七竖八,冰箱被吹到外面,沙发也倒了,到处都是海水,很多尸体被冲走了,所有的人都在拼命地抢救受伤的孩子。
    “更大的恐惧发生在海啸过后的两个小时。因为不知道是否会死。所有人的脸都显得很紧张,所有的救生衣都给儿童和妇女套上,给不会游泳的人套上。通讯全部断了,水电也没了。当大难来临,金钱、名利,完全没有意义,在那一刻,生命是完全平等的。”李连杰形容当时的状态用了两个词“束手无策,听天由命”,而此时已经有报纸在登:李连杰在海啸中失踪,可能已经死亡。
    “老天爷没让我死,第二天传来了好消息,卡塔尔王室派来的直升飞机来接我们,如果水再高一尺,我就死了。拥有的名也好、利也好,别人拿什么形容你都好,了不起也好,根本没有用。2005年1月2日我出发到香港的那个晚上,太太说,你拿100万去捐吧,50万是捐给海啸的,50万想办法去成立你的基金。”他说。
    很多媒体喜欢把李连杰由一位“功夫皇帝”变身成“慈善大侠”的原因完全归结为那次海啸之后对他内心的触动。事实却是在印度洋海啸之前的2003年,李连杰就在美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名字叫做有缘基金(coming toghter),只不过那时他是有所顾忌地在做,而不是将全部的专注倾泻到了慈善当中。
    对李连杰而言,做出“慈善是事业、电影是工作”的人生抉择的动因并不仅仅是缘于那“几次与死神的握手”,而可能是因为领略生命的无常而幡然对生活本质的体验;也可能是某一本书、某一次远离喧嚣人群和镁光灯的禅修,抑或是静夜里孤灯下与高僧的那次对谈,让李连杰突然找到了失落很久的自我。他突然清醒了过来。他突然道出“人生就是一场电影,生命就是一场表演”,他的头脑中对未来要投入的真正的事业似乎渐渐清晰起来。
    他开始改变过往的自己,那个让无数中国人激动和骄傲的幻象——
    一个武术神童,连续5年拿下全国武术冠军;9岁被周恩来接见,成为国宴座上宾,代表10亿中国人民为尼克松、基辛格等国际政要表演;1980年代的《少林寺》,小和尚觉远的脸上充满了那个时代宣扬的质朴和天真;1990年代的香港,那时他是黄飞鸿、是方世玉、是张三丰,在戏里戏外上演风云变幻、快意恩仇的传奇。
    作为影星的李连杰少有遗憾。他有绝顶的功夫和毅力,也有超凡的智慧和机遇。除了他和成龙外,没几个人能够被称为“国际巨星”。
    可那是过往的幻象。他要告别曾经的名相,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很多年过去了,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还戴着那串墨绿色的密蜡佛珠。他双手合十,笑吟吟地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他有了新的名相:中国红十字总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发起人。
    相同的皮囊,不同的名相。“名相是名名相,即非名相。”如今他似乎走出了“英雄代言人”的桎梏:不再是黄飞鸿、不再是方世玉、不再是霍元甲,他现在的状态更像庞青云,复杂、平静、坚毅、有行动力,正在用一颗善心,演绎着庞青云的野心。
一场爱的传染病
    因为“5·12”汶川地震,有人把2008年定义为中国的“慈善元年”,而壹基金无疑是表现最出色的NGO组织之一。这个国内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冠名、仅仅成立了一年多的慈善品牌在救灾中表现出的优势和做法,很可能对中国公益事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李连杰也由此正式踏入中国的慈善版图,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受到他和他的壹基金。
    从壹基金网站公布的募款信息可以看到他们的号召力:截止到2008年6月24日12时,捐款总额8063.15万元,网络及个人4993.10万元,海外个人400万元,企业2670.05万元,累计捐款人次达到73.6万人,有10万多个网页做了链接。这一切都是与李连杰倡导的壹基金的理念“1人+1元+每1个月=1个大家庭的概念,即每人每月捐一元,集合每个人的力量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随时帮助大家庭中需要帮助的人”是相吻合的。
    2008年5月13日,地震后不到24小时,李连杰决定开始向企业合作伙伴群发短信,号召企业捐款,并和红十字会进行沟通,商量用何种方式派专业救助人员前往灾区救援;同时,壹基金的15个工作人员开始联合腾讯、淘宝、MSN等十余家网站第一时间发动网上捐款,事后证明网上捐款成为此次壹基金募得善款、筹得物资最重要的渠道。
&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