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小制作,大反响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9-01-20 15:35:00

摘要:《海角七号》小制作,大反响

《海角七号》小制作,大反响

 

    《海角七号》在台湾火得一塌糊涂,上映两个月就赢得票房满堂彩。小小的投入产出上亿的票房,成功地收回了成本,还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本片的成功和独到之处在于既本土化又富有强烈的青春气息,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虽然内地上映姗姗来迟,但有了台湾观众的好评铺垫,相信内地票房一定不会差。

剧情:跨越60年的情书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梦想和音乐的影片。一个失意的摇滚青年阿嘉(范逸臣饰)从台北回到故乡——台南的某海边小城。小城里的高龄邮递员茂伯在工作中摔伤,阿嘉临时当起了代班邮差,一次他发现了七封迟到的书信:60年前,一位日本人在离开台湾时,写给台湾恋人友子的七封情书。就在阿嘉寻找友子的同时,阿嘉无奈加入了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乐队,并结识了日本来的排练教练友子……影片围绕阿嘉青春成长的事件,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理想的失落与再生,爱情的幻灭和追逐等丰富多元的因素涵盖其中。


本土化现身
    《海角七号》上映之前,没有人可以预测它的票房。但上映以后,受到台湾当地观众如潮的好评。全台湾累积票房达到4亿新台币,远远超越了2007年李安导演的《色·戒》,更是成为了华语片在台湾市场上的票房冠军。近几年来,台湾电影一直在文艺与商业之外徘徊,电影之路异常艰难,文艺影片既没有继承延续,也没推陈出新。作为本土影片的复苏,影片最佳的状态是艺术和商业上的共赢。《海角七号》的出现无疑为台湾电影带来了丝丝缕缕的暖意,也带来了复兴的希望。该影片不像上世纪90年代的华语片《警察故事4》、《功夫》等影片以明星及动作为卖点,也不像《色·戒》大打情色招牌,而是以其跨越60年的本土化故事,反映本土草根民众的生活状态,将复杂的本土文化、历史、情感融合在小人物的梦想叙事中,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之余,领略到历史的悲情和对未来的期盼,在商业叙事和文化认知之间达到很好的平衡。


青春气息浓烈
    有人说《海角七号》是音乐片,因为音乐元素贯穿始终,也有人说《海角七号》是爱情片,因为它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爱情,还有人说《海角七号》是历史片,因为它反映了60年前的一段历史,但不管它是哪种类型片,观众不能忽视的是电影中的青春元素,它与台湾近几年的《囧男孩》、《花吃了那女孩》、《练习曲》、《沉睡的青春》、《九降风之台湾篇》等一起构成了一波青春片的热潮。
    本片不乏青春的元素,爱情、梦想、烦恼,不论在哪里,这些都会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自然也是青春电影中难以回避的元素。在《海角七号》里,爱情以虚幻和现实两条线并行,一是迟到60年的七封情书,一是阿嘉与友子渐生的情愫。而60年的虚幻爱情成了全剧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配合着轻柔的音乐,七封情书用男中音娓娓而来,令人动容。青春片中也少不了打架的场面,但相比较《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那段轰轰烈烈弥漫着雄性荷尔蒙气息的打斗场面,《海角七号》的打戏显得清淡了一点。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片中的音乐场面,作为一种包装元素,可谓是丰富多彩,民乐、西洋、摇滚一一呈现,带给观众美妙的青春快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