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宁波银行:探索数字化经营,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3-02 14:35:04

摘要:当前,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银行业加速转型,数字化成为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包容性的有效解决方案。

当前,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银行业加速转型,数字化成为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包容性的有效解决方案。宁波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以“专业+科技”两翼,通过探索数字化应用,拓展触达客户的渠道,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接入体验,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增强技术水平,提高服务效率,让客户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数字化经营让银行服务更有效

2023年11月3日,宁波银行“基于多模态技术的人工智能融合中台”项目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主管杂志《金融电子化》颁发的“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奖”。这一项目主要满足金融业务在客户服务、风险防控方面的需求,构建“多引擎+适配层+智能工厂”“算法库+工作台+开发模板”的融合架构,探索人工智能(AI)技术的融合方案、编排式应用和一体化运营等,建设人工智能服务融合中台。

这是宁波银行对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宁波银行深入推进金融科技与业务融合,通过底层技术应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基于智能字符识别(ICR)平台,宁波银行开发通用全文识别模型,满足业务需求,如通用识别、卡证类票据类识别、定制垂类识别、目标检测类等,并逐步对接其他个性化识别需求。

基于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大大提高了文档录入、校对和加工效率,促进文字资料由非结构化向结构化转变,助力智慧金融业务发展。

基于统一的知识图谱平台,可支持银行的贷前、贷中实时决策和贷后风险预警,并应用于基金推荐、反欺诈等金融场景中。如发现疑似团伙欺诈,通过定期监测与回访,辅助筛选出风险客户。

基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宁波银行依托数字员工运营平台,已实现业务侧对数字员工效能管理、数字员工商城、人机交互、多RPA引擎融合流程应用和AI能力一键集成的需求,以及管理侧对RPA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的需求。

数字化经营让银行服务更精准

宁波银行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搭建出口贸易融资服务平台,提供融资风险评估、额度测算等功能,辅助银行评估出口企业融资风险,为出口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融资服务。

“出口微贷”是宁波银行依托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通过数据模型自动审批授信额度,为出口企业提供纯信用、无抵押、全线上的融资产品。

在数据应用方面,“出口微贷”在原有行业数据及传统征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将出口企业应收账款数据、企业历史出口数据等纳入风控模型中,使模型更加贴合出口贸易融资背景,提升银行在出口贸易领域评估企业融资风险的精准度。

在业务质效方面,“出口微贷”将传统的线下出口贸易融资业务拓展到线上,利用模型实现智能额度测算、风险评估等功能,提高审批效率;通过对接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报关单自动核验、融资数据上链、数据查询等功能,简化人工操作流程,提升融资业务办理效率。

在客户服务方面,“出口微贷”通过将出口企业贷款申请、企业征信授权、合同签署、提款等流程线上化,简化手续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间,提升出口企业融资服务体验。

数字化经营让银行服务更普惠

宁波银行依托大数据算力、算法规则、分层风控模型,推出多款面向不同客户的主动授信产品,实现精准触达客户、精确识别需求、精心提供服务,不断提升小微企业和广大居民的金融可得性,实现更强的金融普惠服务能力。

宁波银行“快审快贷”是小微企业自有住宅抵押项下的快速审批、快速放贷的融资产品,目前正为数万个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快审快贷”自2016年推出以来,宁波银行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优化信贷审批模型,实现自动核定信贷金额,持续提升抵押贷款业务的办理效率。

客户通过手机银行APP等渠道实现在移动端进行抵押物评估和客户身份识别,实现在线申请、在线评估、在线审批、快速放款。

在“宁波银行企业金融”的对客微信公众号中,宁波银行设置统一的申请端口“我要贷款”,选择“有房子可以贷”,即可进入“快审快贷”申请。此外,“宁波银行企业金融”微信公众号还配套了“我要开户”等服务端口,让客户有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

2021年,宁波银行“快审快贷”业务被宁波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评为“宁波市普惠金融优秀改革创新项目”。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宁波银行聚焦“iSMART+”智慧银行愿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为自身经营经营赋能,为客户赋能,努力实现全流程、全周期、全场景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资讯)

编辑:程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