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燃!很暖!很有爱!致敬,亚残运会上的那些幕后英雄们|聚焦杭州亚残运会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10-26 13:41:27

摘要:赛事整体运行高效有序,处处可见人性化细节。为了这场充满激情与梦想的赛事正常运行,赛场内外有无数个“幕后英雄”默默奉献,用悉心服务为赛事保驾护航。

很燃!很暖!很有爱!致敬,亚残运会上的那些幕后英雄们|聚焦杭州亚残运会

位于黄龙体育中心的轮椅器具维修站。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杭州摄影报道

10月23日,一名伊朗教练员推着轮椅、焦急地来到位于黄龙体育中心的轮椅器具维修站,由于投掷凳的尺寸不符合参赛标准,她所带队的运动员将面临无法参赛的风险,此时,距离比赛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

该维修站的负责人宋晨涛在了解这位教练员的需求之后,协同另外三名维修人员“与时间赛跑”,只用了十几分钟便将问题解决了。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问题解决后,伊朗教练员努力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工作人员诉说感谢,并且在留言册上写下了一段感人的文字,表达对杭州的喜爱以及对维修人员工作的认可。

赛事整体运行高效有序,处处可见人性化细节。为了这场充满激情与梦想的赛事正常运行,赛场内外有无数个“幕后英雄”默默奉献,用悉心服务为赛事保驾护航。

亚残运会上的辅具维修“4S店”

轮椅、假肢、拐杖等辅助器具,是残疾人的“手”和“脚”,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来说,辅助器具专业维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保障工作。

据记者了解,本届亚残运会轮椅、假肢等辅具维修服务由浙江省民政厅直属的省社会福利中心承接,在亚残运村、淳安分村以及轮椅篮球、田径、游泳、射击、羽毛球等10个竞赛场馆,都设有维修站,一共有67名专业维修技师全天候待命,为运动员进行日常设备维修、维护和量身定制护具等,同时维修中心还配置了流动服务车和流动服务维修技师,确保运动员能全身心投入比赛。

“投掷凳尺寸偏大这个问题,在维修的案例中还是相对普遍的,很多外国参赛人员到了中国才发现自己的投掷凳尺寸不符合参赛标准。此外,由于竞技轮椅的轮胎磨损比较严重,更换轮胎和修理刹车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宋晨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黄龙体育中心的轮椅器具维修站从10月16日搭建完毕后,每天平均维修4、5个轮椅,最多的一天修了9个轮椅,包括生活轮椅和比赛轮椅。

修好轮椅后,各国友人写在留言册上的感谢语。.jpg

修好轮椅后,各国友人写在留言册上的感谢语。

记者走访了多个轮椅器具维修站发现,站点规定的服务时间大都为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八点半,但是,维修技师们的实际工作时间无一不超过12个小时。收工后,每个站点还要对一天的工作内容进行复盘,并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规划。

守好抵离中国的最关键一环

10月16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迎来了亚残运会航班进港高峰。

抵杭的各国运动员们被亚残运轮椅旅客保障团队成员使用客舱轮椅一个个从舱内接到转换区,继而,轮椅转换组成员开始协助运动员换乘到自己托运的轮椅上。

“起身—上助行器—换自用轮椅。”工作人员操作起这套动作非常娴熟。

“在日常航班保障中,我们也为特殊旅客群体提供服务,但都是零星的、间歇性的、少量的,像亚残运会这样大量、集中的轮椅旅客保障,还是史上头一遭。”亚残运轮椅旅客保障团队负责人王婷婷称,大批量轮椅旅客保障的最大难点并不在于操作层面,而是如何谋划一个合理、适用的保障方案。

亚残运轮椅旅客保障团队在地勤公司班子指导下,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了数轮现场踏勘,按照“一航班一方案”的原则,针对每个航班保障需求、保障特点定制差异化保障方案。

据记者了解,团队在筹备初期就把亚残运会轮椅旅客集中保障作为一项从未做过的新工作、新任务来对待,保障方案和动线设计、保障场地选择、保障时间把控、保障人员安排、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轮椅装卸搬运、应急情况处置等等,都是团队反复思考、琢磨的难题。他们深知只有把困难想得多一点,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才能在真正应对时不慌不乱、有的放矢。

作为亚残运会的官方抵离口岸,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亚残运会抵离环节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环,它承载着来自全球的亚残运会赛事相关人员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回忆”。为此,机场不仅在设施上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还为特殊旅客设置了私密的检查空间,提供了温馨周到的服务。

这些温暖的服务和举措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体育赛事举办国的实力和爱心,为亚残运会增光添彩,同时也为全球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志愿者绘就最美风景线

“Welcome to Hangzhou!”10月23日,在黄龙体育中心的赛场门外,几个身穿蓝马甲的“阿姐”正在用英语跟来往运动员亲切打招呼。她们是“西湖阿姐”,杭州亚残运会期间,在黄龙体育中心热身场地以及场馆外的文明驿站,为游客及运动员提供服务。

阿姐,在杭州的方言里是“姐姐”的意思,而“西湖阿姐”,正契合了她们的亲切与知性。

据记者了解,“西湖阿姐”今年8月份成立,是一支专为杭州亚(残)运会组建而成的特殊服务队。队伍中的大姐们,是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的,年龄大多在55—70岁之间,会说英语是她们的一大特色。

57岁的樊瑞娟退休前曾是一名潜艇装备设计工程师,加上两个在国外的博士儿子,说英语对她来说并不是难事;商贸系统退休的李方曾在大学主修德语,说得一口纯正德语的她还辅修了英语;队长陈幼娟,为了参与志愿服务,多年来都坚持练习英语口语,如今都可以培训志愿者了。

杭州亚(残)运会期间,这些“西湖阿姐”曾走进西湖区多个社区及文明驿站,为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和广大市民朋友集中开展便民咨询、赛事推广、城市宣传等亚(残)运城市志愿服务。

志愿者是亚残运会的灵魂!其中,身着青绿的亚残运会志愿者“小青荷”已经成为会场内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参与亚残运会火炬传递,到火车站的抵离迎送,再到赛时证件制作、外事翻译、场馆服务等,无处不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杭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关系科科长、亚残运村运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吕磊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本届亚残运会共有1.2万名赛会志愿者,其中约0.93万名是由亚运会转换而来。

从杭州亚运会转换至亚残运会的孙树垚一直服务于礼宾领域,他在亚残运会上有了不一样的服务体验,“由于残疾人运动员的行李相对较多,大件行李的比例较高,还包括轮椅等辅助器具,所以我们的工作除了常规的礼宾接待,还新增了搬运行李环节。”

亚残运村开村后,孙树垚便和其他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小青荷”组成行李运送人力“流水线”,大家的双手构成了行李“运输带”,相互接力,将行李快速运送至村内行李车,让运动员们体验“无感服务”。

点、线、面“医”路护航亚残运

激烈的赛事角逐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伤害,医疗保障团队的专业与高效,是大型赛事成功举办的关键。

据记者了解,医疗服务除了延续亚运会期间的保障,还根据残疾人特点加强了心理科门诊力量,配备了无障碍救护车,并对视障运动员提供全程陪同的贴心服务。

亚残运会的场馆和官方酒店都安置有医疗救助点。.jpg

亚残运会的场馆和官方酒店都安置有医疗救助点。

针对比赛期间的紧急医疗保障措施,杭州亚运会主新闻发言人毛根洪介绍,“硬件方面,搭建了完整的亚残运会医疗救治体系,从‘点、线、面’进行医疗保障。软件方面,按照‘医技精、外语好、服务优’的要求选拔医务人员进行保障,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地进行医疗救治。”

人称“赵妈”的“60后”老将赵雪红,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同样是院内参与亚运会、亚残运会医疗保障的一分子,她忙着和场馆医护团队对接,一旦遇到急救呼叫,立刻启动相应应急措施,保障各国运动员第一时间通过绿色通道来院就诊。

“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医生的力量和效率。”赵雪红说。

据记者了解,赛事期间,医疗卫生指挥中心将为各代表团提供场馆医疗保障和24小时急救、转诊服务,全面部署场馆医疗点、医务室、亚残运村综合门诊部、定点医院、急救转运救护车及设施设备等“五位一体”的医疗救治体系。共确定21家亚残运会定点医院(其中含18家转诊定点医院),场馆共设置医务室24个、FOP医疗点27个、观众医疗点18个,安排医疗直升机1架、救护车39辆、医疗保障人员462名、医疗服务担架志愿者66名。针对残疾人可能出现的压力性损伤,已在综合门诊部提前备足泡沫敷料等物资,并在24个医务室配置48辆轮椅。场馆、定点医院也将提供更温馨、更有针对性的辅助导医服务。同时,建立24小时心理咨询专线,常态化提供双语心理服务。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