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量增、面扩、价降 国常会要求将货币政策打造成实体经济引水渠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05 15:10:45

摘要:“今年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很大,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化、精准化,大幅缩短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金融机构也畅通融资渠道,让资金以最短路径直达实体经济。下一步,将以更严格的监管确保资金去向。”一位央行地方支行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量增、面扩、价降   国常会要求将货币政策打造成实体经济引水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上半年,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不断下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复苏成为经济回暖的重中之重。

各部门也在不断发力实体经济。近日,中国银行行长王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中国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新增64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6.1%,创造了该行贷款新增历史的新高。

但实体经济的困难期仍未完全度过。为了保障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非楼市,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今年实施一系列精准适度的金融政策,对保市场主体、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今年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很大,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货币信贷政策的结构化、精准化,大幅缩短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金融机构也畅通融资渠道,让资金以最短路径直达实体经济。下一步,将以更严格的监管确保资金去向。”一位央行地方支行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相关企业负责人对此也表示,希望对生产正常、信誉良好而近期有融资困难的企业,金融机构能够做到不压缩、不抽贷、不压贷,切实帮助企业回暖。

防范资金风险

实体经济是经济的立身之本,但却并不是资金最爱的流向地。

在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对冲政策之下,一些原本应该发挥大作用的政策却开始变味。

8月18日,在毫无征兆的状况下,海南突然放松了公积金贷款的额度,个人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从50万上调到70万,甚至超过了广州;家庭则从70万上调到100万,地理范围也全面放开,扩大到了全省。这对楼市产生了极大地刺激。

中指研究院9月1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20年8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5605元人民币,环比上涨0.50%,涨幅较上月扩大0.07个百分点。从涨跌城市个数看,100个城市中,89个城市新房价格较上月上涨,10城市环比下跌,1个城市与上月持平。房价上涨城市数量较7月份增加9个。

“宏观对冲政策十分必要,执行中如遇新的异常情况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力度。但也不能不看到,在资金面宽松背景下,企业、居民、政府都可能增加债务。利率下行一致性预期强化后,有可能助长杠杆交易和投机行为,催生新一轮资产泡沫。一些地方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反弹,金融资源有可能再次向高风险领域集中。”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对此在《求是》杂志撰文表示。

国常会强调,下一步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明确表示,货币政策需要有更大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要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

因此,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支持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结构上,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提升潜在产出水平。价格上,继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确保实现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的预期目标。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从半年报数据来看,几家大型银行均已超出进度。

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从数据来看,企业融资实现“量增、面扩、价降”,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多亿元,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7%和12.9%,较2019年末高2个和2.2个百分点。前7个月,新增贷款13.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另一方面,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下行。7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68%,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

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货币政策力度要适度,不能搞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滴灌,提高政策的直达性,为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但货币政策也应该具备一定前瞻性。”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

在他看来,这包括继续推进再贷款再贴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生效,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提高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要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快落实前期支持小微企业、制造业的各种政策措施。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确保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获得感明显增强,首贷率、续贷率显著提高。

郭树清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这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的意义所在。

打造强劲的实体经济发动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实体经济是中国复苏的“发动机”,而货币政策就是实体经济的“新引擎”。

支持实体经济的复苏,也是对金融业未来自身经营业绩向好的支撑。

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要求,更加积极地做好普惠金融工作,继续加大信贷投放,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出更多的线上产品,提高办贷效率。同时,展开多方合作,共建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生态,主要是加强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引入政府的征信机制,推进与政府信息平台等第三方主体的数据对接,提升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可核贷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在8月24日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也强调,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将促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