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从颠覆性创新到开辟式创新

作者:汤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9-04 14:35:22

摘要:从全球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国家是我们要努力开辟的新市场。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资源集中投在基础设施上,并认为“要致富,先修路” 的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有可能陷入如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以及很多发达国家在对外援助中所犯的错误。

从颠覆性创新到开辟式创新

WechatIMG3160.jpeg

汤敏

人们常说,贫困是万恶之源。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宣称,到 2020 年年底,中国就能消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放眼世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很多国家与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实际上还处于上升状态。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摸索到通向繁荣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却长期在极度贫困的泥淖中苦苦挣扎?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读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新书《繁荣的悖论》,会得到特别的启示。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我们称之为“未消费市场”,在这里面的人群,我们称之为“未消费人群”。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消费需求,而是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太复杂、太贵,“未消费人群”买不起。市场开辟式创新就是要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与服务变得更实惠,让“未消费人群”买得起、用得上。简言之,这是能够为一个国家开辟出新市场的创新。它不仅能扩大产品和服务市场,还可以促进就业, 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和政治层面的进步,从而让国家走出贫困。

创新一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但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创新被进一步细分成持续性创新、效率式创新与开辟式创新这三种形态。

一是持续式创新,指的是对市场上现有的解决方案的改进。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创新都属于持续式创新。二是效率式创新,指的是用更少的资源办成更多的事。很多的科技新发明都属于这种创新。毋庸置疑,这两种创新都能为企业带来更大利润,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但这两种创新面向的一般都是现存的市场、现有的顾客,往往不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会减少就业机会。

最重要的创新是开辟式创新。它指的是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变得更实惠,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大众化,让更多人买得起,用得上的创新。作者认为在开辟式创新的实现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人能够脱离贫困,开辟式创新不但能够开拓出新的需求,还能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生产模式的改进和政府政策的革新。作者认为大力推动开辟式创新才有可能使一个国家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走向繁荣昌盛。

开辟式创新,历史上有过吗?作者举了美国的福特 T 型汽车的例子。汽车曾经只是美国有钱人的玩具和社会地位的象征。1900 年全美登记在册的汽车只有 8 000 辆。亨利•福特的 T 型车把汽车变成了大众商品。从 1909 年到 1927 年,T 型车共生产了 1 500 万辆,不但满足了一般老百姓的需求,同时还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岗位。汽车的大量出现还带动了修建公路的热潮,从而使得美国人的居住、生活、文化都发生了变化。开辟式创新的同时代产品还有胜家缝纫机、柯达胶片与照相机等等。这些创新对于美国的就业和市场繁荣意义重大。

开辟式创新,现在有吗?作者详细介绍了几个正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的开辟式创新。一个是在全世界最贫困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开展业务的 Celtel 移动通信公司的故事。从20 世纪 90 年代末起,Celtel 公司便在当时被认为不可能发展出移动通信市场的国家中开通了运营。用了不到 6 年时间,Celtel 公司在 13 个非洲国家的用户已经达到了 520 万人。现在整个非洲的电信行业每年能为非洲带来1 500 亿美元的收入、450 万个就业机会和 205 亿美元税收。作者还列举了从方便面工厂到汽车制造公司,从平民保险到低价医院等很多目前发生于发展中国家的开辟式创新。这些案例都说明,面向“未消费市场”的创新大有可为。

开辟式创新,中国有吗?当然!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格兰仕微波炉的例子。在格兰仕出现之前, 中国的微波炉只有高收入人群用得起,每台平均要 500 美元。格兰仕打破了这一格局,其产品最便宜的不到 10 美元一台,格兰仕也因此迅速发展, 并占据了一半中国市场。

类似的开辟式创新,在中国还有许多许多,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拼多多、村淘、美团、共享单车等等,这些产品背后的逻辑是下沉市场, 实际上就是把产品与服务改造后送入未消费人群的市场中。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谈创新,要努力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都在支持创新。我们的开辟式创新,在一些领域确实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主要还是在关注科技创新,关注持续式创新和效率式创新,政府和社会投入的资源也主要流向了这些领域,而开辟“未消费市场”应该说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最近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新冠疫情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做了一个预测。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很耸人听闻:“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终结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于有着 5000 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这种衰极而盛,盛极而衰的道理,一点儿也不陌生。然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却又不得不特别关注这些新的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逆全球化,向内收缩,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一时又接不上,国内市场竞争也已白热化,中国制造未来的市场在哪里?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克里斯坦森的开辟式创新对中国来说就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是要扩大内需市场。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潜力尤其来自中国的“未消费市场”,来自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来自占人口一半的农村。我国还有 10 亿人从来没有坐过飞机,5 亿人没用过抽水马桶,60% 的人从来没有进行过健康年检,等等。要开辟我国的“未消费市场”,我们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从全球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国家是我们要努力开辟的新市场。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资源集中投在基础设施上,并认为“要致富,先修路” 的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就有可能陷入如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以及很多发达国家在对外援助中所犯的错误。事实上,几十年前,我们倾全国之力修筑的坦赞铁路效益不佳,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反之如果鼓励我们的企业用开辟式创新的模式走出去,就有可能闯出“一带一路”的一条新路来。

(作者为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原文内容有删减)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