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院里的幸福生活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8-28 14:19:05

摘要:据记者了解,除了像张龙玉这样被接到托养中心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外,还有部分深度贫困的老人,一边承受着生活的磨难,一边故土难离。就此,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应运而生。

幸福大院里的幸福生活

老君店幸福院里,老人们坐在一起唠嗑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南阳、驻马店报道

张龙玉的儿子找到女朋友了。

初次在西峡县双河托养中心看到张龙玉,很难想象,这位52岁的笑容满面的老人,竟然曾有过无数次轻生的念头,不为别的,只因她自认为是个“包袱”。

张龙玉,回车镇黑虎庙村人,早年间,因为照顾身患癌症的爱人而患上了类风湿,加之未进行及时治疗,最终造成了肢体二级残疾。入住前,张龙玉一直由儿子在家照料,家庭困难。儿子已是33岁的大龄青年,虽相亲了四、五次,但女方得知家庭情况后,均以失败告终。

“由于自己的原因耽误了孩子的幸福,哪个当妈的心不疼啊,不过,我还有个在读书的女儿,我走了,她该怎么办?”张龙玉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她进退两难的时候,村委介绍她来到了托养中心。

入住后,张龙玉的儿子到县城务工,有了固定的收入,经人介绍,终于相亲成功,如今,家里正在筹备婚姻大事。

据记者了解,为了减少张龙玉的后顾之忧,暑假期间,托养中心把张龙玉的女儿也接了过来,并且专门安排了她的床位和书桌。如今,张龙玉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她还经常绣“十字绣”送给托养中心和工作人员,以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关爱。

不过,据记者了解,除了像张龙玉这样被接到托养中心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外,还有部分深度贫困的老人,一边承受着生活的磨难,一边故土难离。就此,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应运而生。

3.jpg

张龙玉绣着“十字绣”

空置校区变身幸福大院

河南是全国残疾人口大省,南阳则为全省残疾人口大市。

“南阳在河南的位置,相当于河南在全国的位置。目前,河南未脱贫人口占全国未脱贫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南阳未脱贫人口占河南也是五分之一,其中,未脱贫人口中的残疾人占比,河南占全国的28.9%,南阳占全省的31%。”南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张群山,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南阳市共有各类残疾人94.48万人,现有持证残疾人36.9万人。

为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打贏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河南南阳各地通过采取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医养结合集中康复“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通过完善的设施、精细的服务、便利的医疗,让特殊贫困群体生活有保障,生活有质量。

2.jpg

8月下旬,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气候宜人。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李沟村的幸福大院里,草木葱茏、花红柳绿,走廊、房间窗明几净;院内白墙、楼梯走廊上都张贴着关爱老人、敬老爱老的标语;有的老人在聊天,有的老人在看电视……一片温馨祥和的景象。

李沟村幸福大院,是由原来闲置的李沟小学提升改造而成的,共有房间50间,现有服务人员7名,已入住对象47人,残疾人15人,其中重度残疾人9人。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乡村学校进行了撤销合并,造成大量校区空置,而如何利用这部分资源,一直是个难解的问题,如今,幸福院无疑提供了一个样板。

“回来啦!”看到有客人进门,78岁的王富有一边整理着衣服,一边从屋内走出来。幸福大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南阳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对待客人都跟对待家人一样,所以,见到打招呼都会说:“你回来啦!”

问及在幸福大院的情况时,王富有竖着大拇指说,“咦~~~这比家里可好着嘞!住进幸福大院后,吃的好住的好,啥都有人管,也不拖累子女,能让他们外出挣钱,感谢党的好政策!”

同时,空闲的时候,老哥几个还能在一起看电视和打牌,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

4.jpg

据记者了解,为了解决好深度贫困群众中的老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2019年,田关镇政府对全镇19个村进行排查,发现未脱贫户中低保、五保孤寡老人较多,脱贫任务艰巨。需确保2020年这些兜底老人户顺利脱贫,镇结合实际情况,动员贫困老人入住乡镇敬老院,对不愿意去敬老院居住的老人,采用就近集中的方式,建立村幸福大院,实现了在“家门口养老”的愿望。

目前,南阳建成村级幸福大院1233个,40169名特殊困难群体实现了“四集中”,帮助2.5万余名贫困劳动力解除家庭赡养护理负担,走向外出务工致富之路;同时在“四集中”机构设置公益岗,安置3672名贫困群众担任日间护理员,“释放”出1.5万多名贫困劳动力,带动贫困家庭增收2亿多元。

危房改造“改”出幸福生活

采取“一村一建”或“联村共建”等形式,将村内闲置村部、校舍、厂房、民宅或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等现有资源,改扩建成一批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点,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适宜就近看护的半失能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以及其他有需求且适宜的特困人员等,采取日托或全托形式就近集中托管,不仅有效解决被托管人员不愿出村离乡问题,而且方便家人探望照料。

8月18日,记者走进上蔡县黄埠镇小王营村, 白墙黛瓦,绿树摇曳……美丽如画的村庄让人心旷神怡。

在小王营村,有一处最引人注目、让人温馨的所在,村委旁边不远,两排4栋16套灰墙瓦顶的中式“洋房”。周边建有绿化带,安装有平步机、蹬力器、太极柔力球等各式健身器材,路边一块黄色大理石上刻印着“幸福苑”三个红字,它的全称是“小王营村集中保障房居住区幸福苑”。

5.jpg

小王营村集中保障房居住区幸福苑

2017年,小王村当时的“两委”班子经过反复研究,整合使用危房改造资金,利用村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建设了集中危房改造安置点,主要安排贫困户中的五保户和双女户集中居住。

2018年,幸福苑小区共建成住房15套,截至目前,已入住老人13户14人,其中12户孤寡老人,一户双女户。记者留意到,房子虽然不大,但里面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外加一个独立小院。同时,为了方便老人们耕种,村里将他们的耕地流转到家门口,每家门口都有一个温室大棚,愿意自己耕种的就自己种,没有能力耕种的,也可以转给其他村民。

84岁的吕长山居住在此,老人一生无儿无女。见到记者,吕长山一边热情的邀请记者进屋,一边说:“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我根本没有力气和钱进行翻盖,这里的环境比家里好很多,离原来的老房也不远,没事的时候还能溜达回去。”

记者临行前,吕长山说,这样下去,自己应该还能再活好多年。

“这种幸福苑的形式,既能满足五保贫困户安全住房、互相照顾的实际需要,又为村集体增加了资产,极大提高了危房改造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又缓解了农村宅基地短缺问题,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五保贫困群众的幸福感。”黄埠镇党委书记王勇臻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目前来看,由于危房改造资金的支持力度没那么大,该模式在进一步普及上还存在一些资金上的瓶颈。

据记者了解,相关特困群众入住后,对其原有宅基地,村里还因户施策整治原有危房和庭院,确保乡村美化不留死角,同时对农村宅基地问题进行有益探索,促进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积累经验。也就是说,老人离世后,相应的宅基地收归集体统筹安排。

2020年之后,我国将进入一个现代化阶段,乡村振兴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方向和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农村地区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这“三块地”有望被激活。届时,或将有利于小王营村幸福苑模式的进一步推进。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