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预防从儿童做起 0-6岁是早期干预最佳时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8-21 15:54:3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新冠疫情的突发,为全球敲响警钟,进一步体会预防的重要性,同时,给予了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特殊的意义。
8月17日,福建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其中,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均达37-38℃。当天上午,福建上杭县残联理事长李波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到才溪镇开展“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宣教活动,并邀请上杭三新康复医院医生为才溪群众进行免费义诊。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过往群众发放着宣传单,并讲解了健康与残疾预防知识及儿童生长发育知识,广泛宣传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提高家长早期发现儿童发育异常的能力。
天下大事,孩子的事情总是第一位,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咨询,粗略统计,此次宣教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约500份。
据记者了解,8月25日是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今年残疾预防日的主题是“残疾预防,从儿童早期干预做起”。就此,中国残联、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日前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重点围绕儿童生长发育知识、儿童康复知识以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三方面内容,充分运用线上传播技术,设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如今,各地残联已纷纷开展了“第四次全国残疾预防日”的系列宣教和慰问活动。
残疾预防关注儿童健康
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常见的致残原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预防或减少致残性疾病和伤害的发生,限制或逆转由伤病而引起的残疾,并在残疾发生后防止残疾转变成为残障。
残疾风险伴随每个人,残疾预防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数残疾的发生。
早在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对加强残疾预防,有效减少、控制残疾的发生、发展作出部署。《行动计划》提出:一是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二是着力防控疾病致残。三是努力减少伤害致残。四是显著改善康复服务。
在康复服务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康复服务。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普遍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推广疾病早期康复治疗,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将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为残疾人提供登记管理、健康指导、康复指导、定期随访等服务。制定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
此后的2017年2月,李克强总理签署第675号国务院令,公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加大了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的扶持力度,包括加强对残疾人的医疗保障,尤其是强化了对0-6岁残疾儿童、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残疾群体的保障力度;明确政府要对从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机构给予资金、物资方面的支持等。
时隔4个月,201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将每年8月25日设立为“残疾预防日”。2017年8月25日是全国第一个“残疾预防日”,主题为“推进残疾预防 建设健康中国”。本着预防与关爱,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暖政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有效增进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对于推动残疾预防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记者了解,第二和第三个“残疾预防日”主题分别为“残疾预防,从我做起”和“残疾预防,从生命源头做起”。
“孩子的残疾预防主要涉及孕前、孕早期和出生后的三个阶段。比如,通过乙型肝炎检查,在孕前就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果是,可以使用乙型免疫球蛋白阻断传染,避免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同时,女性在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补充叶酸,可以降低生育神经管缺陷后代的风险达70%以上。出生后,则需要通过一些疫苗进行疾病的预防,比如,几十年前,小儿麻痹患者很常见,而现在,这种疾病基本绝迹。这一切功劳都要归结于‘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普及。这些都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儿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8月20日,一儿科主任医师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儿童时期的残疾预防主要涉及因病或意外伤害致残的情况,同时,针对已存在高危因素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0-6岁是早期干预最佳时期
预防大于治疗。2021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残疾预防与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
那么,对于已存在高危因素的儿童而言,早期干预则可及时帮助有需要的儿童接受康复服务,最大程度预防和减轻儿童残疾。
那么,哪些情况算是存在高危因素的儿童?比如,1、智力低下,也叫精神发育迟缓,即孩子智力发育滞后;2、运动发育迟缓,比如到了相应月龄仍不会抬头、翻身等;3、语言发育落后;4、多动症,孩子无目的、无计划地乱动;5、自闭症,有三个特点,社交障碍,跟人沟通有障碍,眼睛不会注视,没有目光的沟通,跟人亲近程度差,跟同龄孩子不会一起玩,有什么需求不会用语言,用特殊方法表达自己情绪;其次就是语言发育落后等情况
根据201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0—6岁的残疾儿童约167.8万人,每年新增残疾儿童19.9万人。按此推算,目前的数据已超过200万人,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和家庭的精神痛苦。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预防出生缺陷和减少儿童残疾工作,通过加强三级预防策略及相关医疗、康复干预,减轻了残疾程度。同时,根据多年的实践发现,儿童通过早期干预,多数可以重建学习、生活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康复效果显著。
儿童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医疗、教育活动,主要是利用大脑发育的特点,提供良性刺激,促进增殖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的形成,最大程度地发挥脑细胞的可塑性和代偿能力,使患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促进发育,从而达到让他们尽快回归轨道的目的。
上述主任医师表示,6岁以前,特别是3岁以前,人脑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易受环境影响,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康复、教育、社会角度对高危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和生理自理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残疾带来的危害。
也就是说,0-6岁是残疾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康复工作的最佳介入时期。
为此,早在2017年7月,国家实施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条例要求,国家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
“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家人发现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站立和表达,直到2岁多,情况依然如此。后来,我们带她到医院进行检查发现,孩子患有全面发育迟缓症,所幸的是发现的早、干预的早,此后,我每天都带孩子来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已经坚持了4年,如今孩子6岁了,除了语言表达能力稍欠缺以及走路略显吃力外,其他发育和正常孩子没有太大差别。”一康复中心的患儿家属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等到9月份开学,孩子就可以进入普通小学上学了。
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对于父母来说,除了欣喜和期待,随之而来的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如何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早日发现隐患并及时解决,也是每一位父母面临的课题。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发育里程碑,家长可以通过这些里程碑来观察分析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从而更好的养育孩子。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