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团购特斯拉演变成“碟中谍” 律师:商业秩序不容破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8-20 17:45:2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翟亚男 北京报道
因一场团购,特斯拉与拼多多看似不搭调的两家公司纠缠在了一起,被卷进其中的还有一位武汉的快递小哥,目前尚且称为“武汉准车主”。因特斯拉不承认与拼多多的合作而拒绝交车,目前这位小哥仍未提到车。8月18日晚,网上爆出“宜买车与拼多多协助武汉车主成功提车”的信息,随后特斯拉方面在线辟谣,称是赤裸裸的假新闻。
历经一个月,事件发酵至今,拼多多尚未拿出与特斯拉签订合作的书面文件自证清白,而武汉准车主更是出乎意料地拒绝了来自特斯拉的补贴,并拒绝在官网上重新订车。截止记者发稿时,拼多多尚未对该事件有最新声明。
显然,一场看似简单的团购,已演变成了“碟中谍”。
团购炒成“大事件”
拼多多真的赚了?
其实,7月中旬当拼多多商家“宜买车”发起特斯拉Model 3 2019款优惠两万元的团购活动后,就引起过各方质疑。众所周知,电商团购一是为商家促销,同时回馈网友;二是借活动为自身平台引流。而特斯拉Model 3正值热卖之际,真的有必要参与这场只有5辆车的团购吗?
特斯拉对此次团购活动的最早表态还在一个月前。7月21日,特斯拉就发官微警告称:“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就该团购活动有任何合作,也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有过任何形式的委托销售服务,亦未就此次团购活动向宜买车或拼多多销售过任何本司生产车辆。”不过拼多多并未理睬,活动还在继续,并宽慰围观的消费者:补贴是真的,车也是真的。最终5位用户抢到了车,但问题也随之而来。8月14日,武汉准车主提车时表示尾款由拼多多支付,特斯拉表示拼多多的行为涉嫌违规,拒绝交付,随后该订单被更新为“取消”。
针对该事件,北京和昶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邹佳铭认为,特斯拉完全有权拒绝向拼多多团购车主交付。他认为,拼多多以用户的名义在特斯拉官网下单,在事实上欺骗了特斯拉。基于此,特斯拉有权不交付车辆,因为它是在被欺骗的情况下,才接受这个订单的,这样的合同是无效的。民事要约行为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自愿,在这个案件中,特斯拉不是自愿的。同时,拼多多在团购活动中,对特斯拉汽车的销售价格进行了变更,这本应是特斯拉代理商在经过授权后方能行使的权利,但拼多多未经授权却行使了这项权利,这种代理是不合法的。
特斯拉官方给出的拒绝交付车辆的理由是,拼多多涉嫌违反特斯拉“禁止转卖”的有关规定,所以特斯拉依据合同违约条款单方面取消了此订单。由此,对于“禁止转卖”的理解,特斯拉和拼多多各执一词。拼多多“秒拼”事业群小二乐福表示,车辆系消费者本人与特斯拉签了订购协议,消费者本人自用且无任何转卖意愿和意图,其购车用车也并未有任何“恶意”。乐福表示,对于特斯拉拒绝履行与消费者订立的合同,作为“补贴”方的一名行业小二,对此表示遗憾,支持消费者依法维权,并将积极落实车辆交付工作。
其实,此时拼多多只要拿出一份与特斯拉关于此次团购的合作协议,就可以自证清白了,车主的权益也得到了保障。但那份合作协议至今没有踪影,还是说根本就不存在?
事实上,大规模烧钱补贴获取新用户,也一直是拼多多备受争议的运营策略。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拼多多营销费用继续超过营收,净亏损大幅扩大。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拼多多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亏损约为41.2亿元,较上年同期净亏损18.78亿元扩大了119%。
无论何时何事,补贴都是不可持续的商业行为,也不产生具体价值,它的作用是激活市场竞争、刺激消费意愿。从社会价值角度说,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拼多多看似补贴用户,实则无实际贡献,只是争抢流量、哄抬自身市值,这种不可持续的经营方式,耗费的是社会生产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所言:“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
武汉准车主被工具化
入戏太深为哪般?
8月18日晚,网上多篇文章爆出“宜买车与拼多多协助武汉车主成功提车”的信息。随后特斯拉方面在线辟谣,相关员工表示“今天晚上9点15分到9点30分我们还在和拼多多事件中的武汉客户沟通他买车的事情,可是8点多就全网都在报道他提车的消息了。赤裸裸的假新闻!”
另据与武汉车主沟通的特斯拉人员表示,在沟通过程中,武汉准车主表示可以再下单,但是始终要通过拼多多渠道。在特斯拉官方已经表明若在其官网重新下单则提供时间和经济补偿的情况下,车主还要坚持在拼多多下单。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武汉准车主对特斯拉提出的几个解决方案未提反对意见,但一直被现场的自称武汉准车主的“姐姐”和“姐夫”拒绝。此外,在多次媒体采访中,武汉准车主一直表示被特斯拉拉黑,再也无法下单。但据记者了解,特斯拉并没有拉黑,其后台也没有拉黑的功能。
对此,特斯拉在最新声明中表示:“我们对这种通过摆拍恶意制造虚假新闻的做法表示强烈愤慨,并奉劝相关方遵守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停止自导自演玩弄舆论和消费大众情绪。”
不知武汉准车主与拼多多是否存在着其他关系。不过,在外界看来,作为普通消费者在拼多多上购买特斯拉,是对两家的信任,他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审核这个团购活动的正当性。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拼多多承诺的需要兑现,我要提到车。但为何武汉准车主要拒绝特斯拉重新下单的要求,坚持在拼多多上订车,并将自己搅进整个事件当中?同时还要不厌其烦地面对各种媒体的采访?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他也欠着公众一个准确的交代。“从消费者角度说,营销模式、补贴扩张等都不该是关注的重点,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企业产出的正向价值、合规经营。回到拼多多与特斯拉的事件,作为一家互联网购物平台公司,拼多多补贴用户虽然能短期降低个别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但长远来看损害的还是全体消费者的利益。”业内人士认为。
“这一案例对中国的很多商业模式创新是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的底层逻辑,一定有益于交易,并且创造新的价值。但拼多多这次营销活动,并未创造新的价值,且偏离了平等、自愿的根本原则,不但走不远,还可能给自己的品牌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行政上的处罚。”有业内人士提醒。
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