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华夏时评:精准的货币政策导向何方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8-14 19:11:40

摘要:货币政策要导向精准,只有精准,才能照顾到困难企业、中小企业,才能保护到千万的市场主体,保护到中小企业带来的广泛就业,而由此涉及到的脱贫攻坚大计,又何尝不是贵在精准!

华夏时评:精准的货币政策导向何方

五天之内,两个访谈,央行行长和党委书记,一前一后,分别接受新华社和央视采访,8月9日,易纲行长说的是,“保持金融总量适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8月13日,郭树清书记说的是,“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货币政策的力度和目标,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样高规格高密度的专访安排,一方面说明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关注度有多高,一方面也说明了央行人士对于回应市场关切和准确及时表达自己态度的愿望有多迫切。

货币政策本来就是市场的焦点,而非常时期的非常货币政策,更是牵动市场的神经。

在经历了上半年新冠疫情带来的极端经济局面之后,非常时期进入常态时期,非常的货币政策自然就有了回归正常的预期,市场此时最希望听到的就是央行行长们的声音。

8月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报告认为,“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回到潜在增长水平”,就有市场人士解读为:如果货币当局认为经济增速将恢复至潜在增速,货币政策将减小逆周期调节的力度甚至有序退出逆周期调节,转而强调稳健和适度。

针对市场关切,易纲的回答是,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足,下半年经济增长将延续复苏的态势,全年有望实现正增长,而下半年央行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

而几天之后的郭树清进一步回答了,精准导向,到底要如何精准之法。上半年银行业累计新增1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以及小微“三农”是重点流向。

而下半年,金融管理部门将紧扣“六稳”“六保”,把稳企业保就业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大幅增加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资金支持。加大金融与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的配合,形成集成效应。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仍有前景的企业,要加大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循环。

短期的纾困和长期的增长,长短结合,才是货币政策的关键所在。

一句话,有钱不是万能的!这句话放在货币政策身上格外得准确,因为货币政策释放出来的钱,叫信用货币,并不是真正的实物资产,而且明白人都知道,过度的信用货币追逐数量有限的实物资产,结果只有一个,涨价!

在我们的经验里,经济增长好像就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外贸,如果哪一个不灵了,就用货币或者财政政策来拉需求,但是,从长期来看,唯一的增长源泉只有科技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更加具体一点,中国制造继续增长的未来,只有向着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升级,而郭树清提及的“大幅增加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资金支持”意义也正在于此。

而易纲行长的“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也是中肯的,灵活适度是给政策的松紧留有余地和空间,精准导向则强调的是,短期给困难的中小企业纾困,长期给制造业升级助力,长短结合,都要精准。

货币政策要导向精准,只有精准,才能照顾到困难企业、中小企业,才能保护到千万的市场主体,保护到中小企业带来的广泛就业,而由此涉及到的脱贫攻坚大计,又何尝不是贵在精准!

精准的提法总是正确的,但精准的难点在标准。货币政策的精准要求杜绝大水漫灌,而精准扶贫,也是要坚持以精准识别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为基础,改变大水漫灌的传统扶贫范式,实现了扶贫政策措施的到户到人和靶向锁定。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把导向着重放在特困群体上,尤其是“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重点,把贫困老年人、残疾人等作为群体攻坚重点”,要为精准解决贫困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贫与困开好药方,抓好良药,具体如产业带动、保学控辍、资产收益、异地安置、危房改造、大病保险、公益岗位、无障碍改造、辅具适配、社保兜底、干部帮扶。

精准的货币与精准的扶贫,一脉相承,贵在精准,重在标准。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