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人:教书育人一辈子,智力助残七千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7-17 19:30:11
黄吉人与新概念英语班学生在一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时,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同样是黄吉人一生的座右铭。
黄吉人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双下肢致残,平时靠双拐行走或以轮椅代步。今年77岁的她,本应安享晚年,然而为了残疾人这个群体,她选择了继续负重前行。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黄吉人的时候,坐在轮椅上的她不顾疾病在身,依然抓紧安排着落实免费暑期班的事情。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崇尚英雄的时代,那些英雄人物激励我追求有价值的人生。人生只有那么短暂的几十年,我不追求物质享受,我追求人生的价值,在我离世后,我不希望有隆重的告别仪式和精致的墓碑,只希望在一些人的心里记得有这么一位党员教师。”7月16日,上海市肢残人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智力助残志愿者服务基地负责人、上海心希望助学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黄吉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教师,教书育人;二是智力助残志愿者,帮助残疾朋友,为了一个目标——培养青少年,这一生值得。
据记者了解,黄吉人从事智力助残21载,终生未婚嫁,她把事业和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至今,受助者累计共7160人,志愿者累计共20600人。
重残高中毕业生历经磨难终成高级教师
黄吉人出生于1943年6月,一岁半时,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造成双腿残疾。
“从那时开始,一直到11岁,我都没有用自己的双腿走出过家门。我只能拿着个小凳子作支撑,在家中挪来挪去。作为教师的父母很早就开始教我认字,读书。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是背上书包去上学。”黄吉人回忆,为了实现上学的梦想,她撑着双拐学走路,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一年后,她终于第一次跨出了家门。
黄吉人欣喜若狂,以为马上就能实现上学的梦想了,但是,由于身体残疾,她接二连三地被一所所学校拒之门外。
为此,黄吉人不知哭了多少次,但都无济于事。于是,黄吉人写了一封信,收信人是“北京 党中央毛主席”收。她在信中强烈表达了自己要求上学的愿望。不久以后,黄吉人竟然真的收到了回信。
“中央将信转到了我所在区教育局,区教育局为我安排学校读书。终于,在12岁那年,我进了小学,插班就读五年级。”黄吉人表示,她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是在党的关怀下实现的。
如今,黄吉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她上学后写的第一篇作文就是《我终于上学了》。老师让她在班上朗读这篇作文,读着读着,黄吉人不禁泪流满面,下面小伙伴们也已泣不成声。两年后,黄吉人顺利考入上海市八女中,1963年,她又以全优的学习成绩高三毕业了,一心希望成为教师的黄吉人,前三志愿都想填上“华东师范大学”,这也是她多年来的梦想。
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黄吉人因为双下肢残疾,被告知不能参加高考。黄吉人得知后,失声痛哭。
“就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我原先就读的市八女中领导和老师们向我伸出援手,邀请我回去担任代课老师,我高兴极了。”自此,黄吉人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她42年的教师生涯。从代课教师到正式教师,从上海市八女中一直到市南中学,直到退休。
这其中,黄吉人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和关爱,而这,也成为她退休后选择智力助残的根基。
1988年10月,黄吉人作为“中国残疾人代表团”的一员出访日本,当团领导介绍黄吉人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时,全场报以特别热烈的掌声。休息的时候,许多日本残疾妇女围在黄吉人身边,她们说,在日本许多残疾妇女大学毕业之后,只能当家庭教师,问她是如何能走上讲台,还成为高级教师的?
“那一时刻,我百感交集,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更为在我最困难之时,组织和老师们的援手充满感激之情,谁能想象一个重残的高中毕业生能成长为高级职称的教师?”黄吉人深深体会到,残疾人要实现美好的梦想要靠自强奋斗,更要靠社会的关爱。
此后,黄吉人特别关注残疾人,尤其是残疾青少年,总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助一臂之力。
“智力助残”托起近万残疾人家庭的希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8年底,黄吉人担任了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秘书长兼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她带领同事们深入残疾朋友中开展调查,发现有很多残疾人文化程度不高,家里缺少劳动力,他们大都只能把改变家庭贫困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子女的成才也就更关系到这些家庭的未来。但当子女遇到学习问题时,家长自己既无能力辅导,又请不起收费的家教,进不起收费的补习班,他们高声疾呼:“谁来帮帮我们的孩子?”
那天晚上,黄吉人彻夜未眠。
1999年,黄吉人退休了。同年,她创办了黄浦“智力助残”团队,旨为残疾人子女或残疾青少年提供义务家教及免费课后辅导班。
“面对残疾朋友的呼声,我想:作为教师,为残疾人家庭助学,这是我能做的,更是我应该做的。”黄吉人表示,智力助残不仅使这些困难家庭的孩子学业得到提高,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友爱;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也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21年来,“智力助残”团队从最初的一个“新概念英语班”和42名高中生志愿者上门服务21个残疾人家庭子女,发展到今天,双休日办12个免费辅导班,有140多个家庭接受大学生、研究生和高中生志愿者上门义教;还有奖学金、助学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讲座等等。
“有人笑称我们是‘三无单位’,没有政府拨款,没有教学场地,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是的,21年智力助残的经历遇到过无数困难,我伤心过,流泪过,但是,凭借着在党的领导下,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大批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爱心学校、爱心企业、爱心基金会的鼎力支持,我们在前进,我们在发展。”黄吉人称。
据记者了解,黄吉人的辅导班开了21年,其间,从没收过残疾朋友和困难群众一分钱,同时,黄吉人也没拿过一分钱的工资和津贴。
2015年注册建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后,5年来,理事会和监事会14名成员也没拿过一分津贴,此外,志愿者老师和大、中学校的志愿者也严格按照市里规定的志愿者津贴发放。而正是这样一群具有大爱之心的人,用智力助残托起了众多残疾人家庭的希望。
粗略统计,至今,受助者累计共7160人,志愿者累计共20600人。
就在近期,黄吉人频收喜报:从这里走出去的残疾人家庭的孩子陈佳琪同学在德国完成了硕士学位归国工作了;刘志佳同学去年大学毕业,现在复旦大学直读博士学位;田佩川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科研成果申请专利成功了,今年大学毕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江雯烨同学成为同济大学2018年“十大优秀志愿者”之一;孤儿赵勇虎在大学里入党了,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残疾孩子秦犇成为全校的“学习之星”;丁文豪同学工作后连续两年从工资里取出共1500元支持学弟学妹……
更多的残疾人家庭因为孩子学有所成,找到了好的工作,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每每听到这些,黄吉人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无限的幸福,而这,正是她愿以余生追求的生命的价值。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