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华夏时评:医疗新基建“撬动”经济新动能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7-03 19:37:26

摘要:今年上半年,市场热衷于新基建,而医疗卫生领域的基础建设,何尝不是一个更好的新基建?抓住一个新的杠杆,就能撬动更大的新动能。

华夏时评:医疗新基建“撬动”经济新动能

给一个杠杆,就能撬动地球,说的是四两拨千斤,而及时到位的改革,发挥的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力量。在长期防疫背景下,改革并没有丝毫暂停。

6月30日,中央深改委会议,传递出一系列改革信息,国企改革、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农村宅基地改革等,都将为长期增长注入新动能,而会议同时关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同样也透露出卫生健康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今后的发展中,有可能展现出更大的拉动力。

中国推动建立的,是一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应对新冠疫情,这个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但依然存在大量短板需要补足。武汉防疫攻坚期间,全国医疗资源调动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可医疗基础设施不足,医疗设备储备不足,甚至是一线医疗人员不足的情况,还是存在,还需要在未来加大投入。

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基础设施,既是补短板,又是新动能。如何撬动卫生健康基础设施这个新杠杆,是一场新考验,而正在发行中的抗疫特别国债,恰好是这场新考验的试金石。

早在5月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的是,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目前,财政部招标的第三期抗疫特别国债已投标结束,中标加权利率2.77%,市场反馈此次认购中个人投资者踊跃,部分银行额度当日售光,而全部1万亿特别国债将在7月底发行完毕。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本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体现,而市场化发行如此顺利,则是当下中国整体经济基础扎实,政府应对政策储备充分的体现,并没有财政专家提出的“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

不过,抗疫特别国债的试金石意义,还要从抗疫特别国债本身发散去看,债务的成立,是投资的机会,应该不仅是为了眼下的纾困,还应该是为了拉动增长的新动力。

特别国债的运用,目标是六保六稳,有些是直接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比如,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再比如,要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但是,为了长远的六保六稳,仅仅依靠1万亿特别国债是远远不够的,也正因如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这样的安排:

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应该说,专项债券用好了,不仅是稳增长,还是新动能,不过,我们还愿意看到的是,在这一场战胜重大疫情的战斗之后,能有医疗卫生健康基础设施的补短板,比如,在大中城市建立运营永久性的高标准传染病医院,比如,建立更多的残疾人康复中心。

疫情最紧急的时候,我们曾发现缺口罩、缺呼吸机、缺ECMO,而从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医疗中心、防疫中心、康复中心,这些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基础设施的补短板,绝不仅仅是补短板,更加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市场热衷于新基建,而医疗卫生领域的基础建设,何尝不是一个更好的新基建?抓住一个新的杠杆,就能撬动更大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