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身残老人互为手眼十四载 植树万余棵屡将荒滩变绿洲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6-26 18:37:26

摘要:人生总会有很多残酷的事实和境遇是我们无法回避、无法选择又无法改变的,但将一件平凡的事融入自己的生命,这就变得不再平凡。他们这份坚持带来的感动,最终走出了小山村,走出了河北,走出了中国。

两位身残老人互为手眼十四载 植树万余棵屡将荒滩变绿洲

贾文其和贾海霞老哥俩一起植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这样浪漫的句子并非台词,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河北省井陉县孙庄乡冶里村人,有两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他们的名字叫贾文其和贾海霞,其中,贾文其自小失去了双臂,贾海霞则是左眼因先天性白内障从小失明,右眼在2000年意外致残。这两个原本需要别人帮助的残疾人,却选择了相依为命走人生,甚至,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将荒滩变成了绿洲。

人生总会有很多残酷的事实和境遇是我们无法回避、无法选择又无法改变的,但将一件平凡的事融入自己的生命,这就变得不再平凡。他们这份坚持带来的感动,最终走出了小山村,走出了河北,走出了中国。

“只要能动,我愿意一直种下去,继续为生态和绿化贡献力量。”58岁的贾文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老哥俩14年植树万余棵

1963年,贾文其出生在河北石家庄市井陉县孙庄乡冶里村,3岁那年,懵懂无知的他攀爬变压器,不幸触电失去了双臂。

不过,贾文其从小就是一个乐天派,带着这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贾文其以百倍于常人的毅力做出了诸多让正常人都为之感叹的事。洗衣、做饭、游泳、下象棋、写毛笔字......贾文其样样得心应“脚”。

3.jpg

闲暇时,贾文其会练练毛笔字

甚至,贾文其曾取得河北省残疾人运动会50米自由泳第二名和井陉县残疾人象棋比赛第二名等荣誉。

初中毕业后,立志自食其力的他到冶里村林业队当护林员,由于忠于职守,工作出色,村里又安排他到村治保会任治保委员,并主持村里青年民兵之家的日常工作,看护村西坡的柏树林。1987年,贾文其当选了孙庄乡人大代表。1988年,自立自强的他又承包了村东的荒滩种树,然而1996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将他8年来辛苦种植的1000多棵树冲得一干二净。

2.jpg

贾文其站在被洪水冲毁的枯树前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此后的贾文其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多才多艺的他又先后到河北省“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河北唐山残疾人联合艺术团和河北燕赵残疾人艺术团任职演员、副团长、舞台总监等职务,随艺术团到全国各地表演。

直到2002年,贾文其因要照顾生病的父亲辞职回家,遇到了自己的发小贾海霞。

贾海霞1962年出生,比贾文其大一岁。两家父辈相识,房子就隔几米远。此时的贾海霞因在2000年的一次凿石爆破事故中被炸瞎了眼睛,情绪非常低落,贾文其便经常与他聊天,鼓励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2002年,为了增加一些收入,两人商量决定承包村里50多亩的河滩植树造林。说干就干,当年开春,老哥俩在河滩上种起了树。

第一年种柳树。贾文其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嘛,就想着柳树插下就能活。也不用买树苗,砍个枝子就能种。”结果栽了800多枝,就活了两颗,剩下的都旱死了。河滩中心都是石子儿地,没水,就算是河滩也没用。

周围人都劝他们,算了吧,河滩都荒了那么多年,白费力气。然而,两个倔老头认为,“有驴不怕慢,只要天天赶,总会走远的。”

第二年,他们吸取了教训,从河边离水最近的地方开始栽,除了柳树,还栽更抗旱的杨树。他们买不起树苗,就用扦插法,村里没有杨树、柳树,他们就跑到几里地以外的邻村砍树枝。贾文其没胳膊,就用肩膀顶着贾海霞上树。贾海霞看不见,就爬到树上等贾文其告诉他树枝的具体位置,摸索着砍下来,再自己慢慢溜下树。贾文其收拾好树枝,贾海霞帮他放在背上,再拉着他空荡荡的袖管,俩人一起走回村里去。

不过,在河滩上种树,满地的石子儿不好挖坑,他们就找粗钢棍打眼。这自然是贾海霞的活儿,可他看不见,起初常常一锤敲在自己手上。等在地下砸出四五十厘米的眼,把树枝插进去,填上土,又得去河边打水。一颗树枝需半桶水灌溉,一天栽百十来颗,就得来回打水几十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水边的树枝成活了一百多棵。尝到了有水的甜头,他们开始挖渠引水。就这样,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和双臂截肢的贾文其相互协作,这一干就是10多年,累计植树上万棵。

原本是由于生活所迫才选择了种树,只是想维持生计罢了,可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老哥俩和树产生了感情,再也不忍心卖了。

他们的友情及故事不胫而走。2014年底,老哥俩被评为当年度“感动河北十大人物”之一。各大媒体来采访的更多了,渐渐的,他们就成了“身残志坚、植树造林”的典型。2016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的GBS工作室以他们为题材制作了一则短片,在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累计播放破百万。

虽已分道扬镳却不忘初心

身体上的残疾和生活上的贫困,并非是对他们人生的全部否定。没人能想到,当初简简单单的一合计,无意间成就了一份14年的坚持。

同时,通过接受采访,他们明白了,种树不能只想着卖树,自己的奋斗其实跟生态、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贾文其和贾海霞商定,以后就边伐边种,既经营,又保护,给家乡添一片绿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危机即将来临。

2016年7月19日,暴雨袭来,山洪暴发,50亩林木全部被冲走,十几年的奋斗化为乌有。

树没了,贾文其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而贾海霞得知此消息后,一下瘫坐在了沙发上,一动不动的坐到了天亮。此后的河滩,只剩下一些没被冲走的残缺枝干凌乱地堆在一起,一切又回到最初的样子。大半年的时间,老哥俩都尽量避免到河滩上去,那是伤心地。

洪灾之后,两位老人觉得,他们的年龄越来越大,并且都有残疾,虽然可以互为手眼,但一起搭档种树越来越不方便,为了继续种树,他们各自寻找了新的搭档,再后来,贾海霞被子女接到省城居住,老哥俩十余年的合作就此结束。

如今,贾文其的合作伙伴也由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五个人,不过平均年龄也比以前提升了不少,几位新成员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已经有64岁,年近60岁的贾文其成了团队里最年轻的那一位。

2018年的春天,贾文其除了在河滩上种植了几千棵杨树外,还承包了村里的一处荒山,种上了香椿和柏树。同时,为了解决种树带来的资金问题,贾文其又承包了一片果园,这片果园是同村的一位好友因偏瘫打算放弃的已打理了10年的苹果园,贾文其觉得可惜,于是承包了下来。

承包了荒滩和荒山又承包果园,在贾文其看来,这既保住了家乡的一片绿色,年年还都能有收益,一举两得。

然而,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上树剪树枝、套袋等活儿,贾文其实在做不来,他就临时雇用了两三位同村的村民帮忙。平时,贾文其就和村民们泡在果园里做一些疏果等相关工作,每天劳动7、8个小时,虽然辛苦但看着精心打理的苹果园长势喜人,贾文其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时至金秋,看着挂满枝头的苹果,贾文其既喜又忧。因为自身的不便,他不能像之前的老园主那样去集市售卖苹果。他本想再雇位村民开着拖拉机按照好友的模式带着他赶集市售卖,但当他想起之前经常雇佣的几位村民忙碌近一年接近两万元的工资时,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儿。

就这样,产量万余斤的苹果,销路成了问题。不过,近两年,在一些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苹果也算是卖出去了大半,但是,单单依靠爱心人士的帮助不是长久之计,贾文其希望,能有一些商超可以进行长期合作。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贾文其更加担心苹果的销路问题。

不过,生活还要继续,贾文其表示,去年,自己实现了脱贫,加上低保和国家针对残疾人的相关补贴,每年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但是,果园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甚至,目前还欠着不少雇佣村民的工资。

采访最后,贾文其告诉记者,“不管今后多难,依然想继续种树,今的愿望就是把我们山上都植上树,再植上一片人工森林。”

生活再艰难,也要充满热爱。据记者了解,目前的贾文其一边护理园林,一边延续着自己写字、唱歌的爱好,目前,他正在为参与井陉县残联开展的书画展览做着准备。

如今,两位老人虽已不再合作,但曾经的互为手眼、曾经身上透露着的那股子“驴不怕慢,只要天天赶,总会走远的”的坚韧和乐观,就已是很难得的修为,他们身体上的残缺并没有将他们的信念埋葬,而这份信念,成就了两位残疾人的绿色梦想,让他们活出了生命的精彩和价值。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