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后疫情时代”全国100城营商环境排名出炉:杭州跻身前五 北方城市仅京津入围前十

作者:刘诗萌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6-19 16:49:03

摘要:根据今年的评价结果,排在营商环境指数前十位的城市是: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武汉市、南京市、天津市、成都市、苏州市。

“后疫情时代”全国100城营商环境排名出炉:杭州跻身前五 北方城市仅京津入围前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0年6月18日,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和第一财经研究院,在线发布《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根据今年的评价结果,排在营商环境指数前十位的城市是: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武汉市、南京市、天津市、成都市、苏州市。

这是万博新经济研究院等机构连续第三年对国内营商环境作出评价。同上一年的榜单相比,一线城市仍然占据了前四名,且排名并未出现变化;杭州从第七名上升到第五名,与南京交换了位次;苏州代替了西安成为第十名。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评价体系的升级。2019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今年的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条例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在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客观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政务服务环境、监管执法与法治保障环境两大主观指标,将市场主体的满意度纳入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中,与上述《条例》的精神更加契合,也更加全面地评价了城市营商环境的改善程度和相关改革措施的落实效果。

一线城市仍稳居前列

在今年的排名中,上海继续位居榜首。上海的市场环境亮点突出,在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的落实成效显著,市场准入综合指数位列第一,外商投资活跃度位居第二,私营企业活跃度位居第九;北京的创新环境居首,基础研究、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和信息赋能度等创新环境的细分指标均位居首位;深圳的5项一级指标均位列全国前五,12项二级客观指标中,有7项位列全国前五,占比接近60%,体现出较强的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广州的生活环境优势突出,就学便利度、就医便利度、空气质量、文化氛围等均位列全国前五。

从城市群角度来看,报告选取的城市群中,营商环境指数平均分排名前两位的分别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列第一梯队;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和京津冀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位列第二梯队;长江中游、中原城市群位列第三梯队。珠江三角洲市场环境、监管执法与法治保障环境、政务服务环境、创新环境和生活环境均位列首位;长江三角洲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营商环境指数TOP50最多的城市群。

这一分布情况也体现在前十名的榜单中。这个城市当中,六个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两个位于京津冀城市群,其余两个都是中部城市。武汉、成都作为中西部的领头羊,晋级全国营商环境前十名,在人才供给、信息融合发展等市场和创新环境的细分领域,显示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合肥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基础研究能力位列全国第五。2019年,合肥在集成电路制造方面取得了标志性进展,在DRAM内存芯片领域首次实现量产技术突破,技术成果储备位居全国前十。

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成关键因素

《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对经济发展助力最大,创新环境次之。从城市营商环境指数的一级指标来看,市场环境、监管执法与法治保障环境、创新环境、生活环境、政务服务环境与经济规模的相关性分别为0.75、0.75、0.71、0.63和0.63,所有一级指标均与经济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的相关性最高,创新环境次之。

此外,课题组研究发现,市场环境排名前十的城市与总排名前十的城市高度一致,创新环境排名前十的城市与总排名前十的城市重叠比重也高达80%,由此可见,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已成为决定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为了全面反映企业对于各城市营商环境的诉求,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连锁企业、上万家连锁网点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收集到的数十万条一手数据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民营企业占比高达57.37%,外资企业占比为30.29%。问卷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对于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调研结果显示,后疫情时代企业对于减税降费的政策最为期待。近年来,尽管出台了减税降费政策,但企业对税收社保环境的关注度仍然最高。在税收与社保、涉企收费、证照办理、政策制定的相关标准、行业政策友好度等五个政务服务环境细分指标中,企业对税收与社保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有68.54%企业认为,税收和社保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行业政策的支持力度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有5.53%的企业认为变差了,感到所在城市对于行业的支持力度较之前明显加大的企业仅有38.33%。针对疫情期间的扶持政策,大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反映获得感不强。这表明,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直接救助力度和政策的落实力度,提升企业的获得感,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突破口。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