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兴起下上海如何做:支持商家外摆位,未放开个人摆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谈到“地摊经济”。李克强总理表示,“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总理的这一番表态让“地摊经济”新消费业态火了,全国多个城市如成都、西安、杭州、郑州、南京、青岛等地陆续提出放开“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刺激地方消费复苏,鼓励失业、下岗人群出门摆摊。对此,一线城市的代表上海又是如何做的呢?同样引发外界关注。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就在6月4日,上海发布了一份《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上海支持特色小店开展“外摆位”经营,实施“轻微免罚”制度,为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同时指导意见也表示,为支持新消费业态发展,推进上海夜市经济发展,配合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夜市,指导夜市落实管理主体、实施商户自治。
商家“外摆位”正当时
6月7日下午,本报记者也来到上海最繁华的静安寺商圈,在一条不到200米的安义路上,两旁摆满了各类商铺的招牌和产品,诸多人在这条不宽的路上拥挤驻足。
“安义夜巷从5月30日就正式登场了,疫情后延长了开放的时间还升级了灯光效果,作为都市夜经济的代表,这里有鲜花、小吃以及各类手工品,由于小吃和酒类都偏西式,前来逛夜巷的外国友人也非常多,不过在这里摆摊也是需要付出比较可观的摆摊费的,像安义夜巷这样的模式还是区别于传统的‘地摊经济’的。”一位在安义路摆摊的摊主叶女士受访时对记者坦言。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在上海类似“安义夜巷”的消费业态在疫情后出现的不少。就在同日,记者来到黄浦区思南路上的思南公馆两旁,看到这里同样摆满了各类商铺外摆摊,尤其是周末下午这一区域内更是人潮涌动。此外,在上海浦东周浦的小上海步行街、昌里路的夜市也在近期纷纷开放。
值得关注的是,“地摊经济”在上海的表现形式更多的还是商家出外摆位,就在前述的指导意见中,上海城管执法部门也以问答的形式回应外界的关切。诸如有外界询问上海提倡地摊经济,是不是想在哪里摆摊,就可以在哪里摆?而上海城管执法部门给出的回复是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不过目前仍需要前往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的市集摆摊。
而对于个人想要摆摊卖羊肉串是否可以进入上海已经有的夜市?指导意见中上海城管部门则明确强调“商户”需向夜市管理部门申请,在明确时间、地点范围后,由城管、食品安全部门、消防等部门评估,符合要求的就可以摆摊。而对于有咖啡馆想要外摆摊,但是店铺就在人行道边该如何解决的问题,指导意见中表示,商家外摆位需要在原定的规划红线内,不能妨碍公共空间。
“现在上海没有开放一处个人摆摊的地方,而我们目前看到上海外摆位形式也不同于摆地摊,外摆位是指沿街商铺的商家,可以在指定时间段占用门前的部分公共区域,在门外经营;或者是集中一个人行路段或区域,让有意外摆摊的商家集中起来对外经营。”6月8日,复旦大学一位公共卫生领域教授黄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个人摆摊仍不允许
上海作为国内一线城市,“地摊经济”并非没有过,只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那些曾经出现过的“地摊经济”渐渐消失了。截止目前,上海实际上存在极小部分的摆地摊,比如晚上十点以后的地铁口,已经没有城管出现的时候,还是会有挑扁担卖水果、卖夜宵的小贩。而在上海外环线以外的一些路口桥边,也会出现卖菜的商贩在晚上九十点的时候停驻,向行人卖菜。
“我现在每天晚上还会出来卖菜,白天在菜场里,晚上就到这个地方,疫情期间我没有出来,现在疫情过去了还是可以出来卖菜的,我这些菜都是白天剩下的比较新鲜价钱也便宜,会有人关顾生意。像现在夏天,搭上西瓜之类的水果,能有个几百块收入。都已经十点多了,我在这边卖菜不妨碍人,12点左右收摊。有时候这里也会出现专门卖西瓜的大车,正好还可以有伴。”6月6日晚间,一位长期在上海松江区某地点摆摊卖菜的张师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而对于上海要不要“地摊经济”,业界也是争执不一。
对此,也有网友发微博指出:“上海并不需要‘地摊经济’,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上海毕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整体形象还是很重要的。地摊经济必然会造成道路拥堵,乱丢垃圾等脏乱差的情况,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影响上海的影响;第二,上海的生活节奏快,消费高。一般的摆地摊小生意,赚的钱可能收不抵支!仅仅靠摆地摊营生,可能连房租都付不起!此外,上班族每天都要坐很久的地铁,甚至很多人会加班到很晚,他们更没时间和精力来摆地摊;第三,上海出台外摆台政策,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摆地摊,都能起到促进消费的目的。同时,可以做到最小程度的影响交通和市容市貌,并且创造夜上海的氛围,外摆台更加符合上海的实际情况。”
而另有业内观察人士分析指出,上海要不要发展“地摊经济”促进消费,确实要因地制宜来实行,外摆位确实能够很好的成为上海市中心区尤其是商圈经济有益补充;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上海的中外环线以外的区域,如地铁口、小区门口、路口等地方,个人拉着三轮车在非人流密集时间段尤其是晚上卖菜、卖水果、卖小百货等,在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城管执法部门也不应一味驱逐或罚款,同样需要人性化执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