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故事|青岛:“广兴里”修葺一新 打造“老城复兴设计赋能”全国样板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5-28 10:04:25
百年老里院“广兴里”修缮一新,时尚变身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首批试点项目,“广兴里”的改造进展备受关注。5月28日,这座被修缮一新的青岛“里院样板”将以新的身份——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再度活跃在大众视野内,这既是老城复苏的“第一站”,也是下一个“青岛百年”的“新赛点”。老城区与新产业的碰撞就此开启,通过引入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这座百年老里院将在推进青岛工业设计国际化发展的同时,打造“老城复兴设计赋能”的全国样板。青岛晚报记者走进“广兴里”,为大家揭开这座百年老建筑的新面纱。
“广兴里”内的设计空间
现场 百年老里院焕新变时髦
5月25日,青岛晚报记者来到位于高密路、海泊路、易州路、博山路合围区域的“广兴里”老里院。这座百年老建筑的外部改造工程已经全部结束,门口挂上了“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的白色门牌。红色的屋顶、黄色的外墙、绿色的窗户搭配黑色的老式壁灯,配色鲜明活泼又带着几分暖意;拱形的门廊与四方周正的窗框形成对比,富有空间感。内部装修也进入尾声,内墙被涂刷一新,红色的木楼梯沉稳大方,最为特别的是由条石铺设而成的院子,透露出独特的韵味。这就是“广兴里”的“新模样”。
以“广兴里”为载体的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目前正在推进中,之所以选择落户在这里,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有着自己的考量。“里院是青岛文化的起点,蕴含着青岛人的记忆,我们来到青岛,就是想与青岛独特的中西海陆文化相结合,选择具有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的老城区建设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打造设计街区、设计生态城,使老城区旧貌换新颜,赋能老城复兴。”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运营扩展部部长张宇昂告诉青岛晚报记者。
现代化设计空间简洁大方
计划 建成启用后将全面开放
在张宇昂的指引下,青岛晚报记者走进其中一个房间,里面陈列着不少经典的设计作品,从小型的水壶、台灯到不倒翁式的沙发,处处都体现着设计师的巧思。张宇昂介绍,未来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是一个敞开式、开放式的街区,建成启用后将全面对外开放,市民可进入“广兴里”,感受百年里院与现代工业设计产业相结合的“老城复兴设计赋能”样板。“整个街区改造后,将成为一处人流聚集区,周边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未来我们将根据青岛独特的历史文化,发掘新的亮点,开发特色的文创产品,讲好青岛故事。”张宇昂说。
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以工业设计为核心,聚焦产品设计、数字设计、品牌设计、服务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其中包括Fablab Qingdao、设计思维实验室、CMF创新实验室、国际工业设计展等公共服务平台。未来将联合工业设计界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设计院校和相关行业专家人士,共同推进青岛工业设计向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设计展示厅一角
特色 铺设石头路搭配老建筑
不仅“广兴里”内部旧貌换新颜,里院周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里院附近正在进行道路工程施工,与其他道路摊铺沥青的常规做法不同的是,这里用来铺路的是一块块灰色的石头,远远望去横平竖直,就像中小学生写作文用的稿纸一样,与新修缮的老建筑风格一致。“主要是‘广兴里’周边的海泊路、高密路、博山路、易州路这4条道路使用石块铺设,共1.5万平方米。”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美丽街区项目负责人孙杰说,铺设这4条路大约需要用到66万块石头。
青岛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工人正蹲在地上向石块之间的缝隙内灌浆。“这可是个技术活,没有10年以上的铺路经验不能做,我们请的都是常年专门铺装石材的老工匠,参照德式、上海历史街区的道路铺装方式重新铺装。”孙杰告诉青岛晚报记者,为了实现横平竖直的效果,加工和铺装精度要求很高,误差必须控制在1厘米以内。铺装后的灌缝技术含量也很高,“为了保证密实,我们都是分3次使用砂浆灌缝。”孙杰说,由于工艺复杂,铺设这4条路大约两个月才能完成。
创新 引入BIM架设智慧灯杆
“广兴里”周边的老街修复,不止有“石头路”这样的传统做法,还有5G新基建的创新应用。“四方路周边将架设5G多功能智慧灯杆,未来历史街区将实现5G网络的全覆盖。”孙杰介绍,这种智慧灯杆与传统路灯不同,整合了监控摄像头、5G微基站、安全报警等硬件,通过信息感知和大数据交互技术,能实现智能照明、智慧交通、信息发布、环境监测、汽车充电等多种功能,从而实现老城区公共空间的高效利用。
在修整道路的同时,地下管线也被同步整合。“原先老城区很多线路都是从头顶上走线,就是咱们俗称的‘蜘蛛网’,而这次道路改造,电力、燃气等线路全部下地。”孙杰说,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他们对新旧管线进行了综合排布,优化布局、减少交叉。尤其是改造后的通讯网络进行了“四合一”终端整合,方便用户使用。据悉,市北历史街区还将搭建一体化的智慧运营平台,建立联通机制,为入驻企业提供物业配套、商务运营等延伸服务。
相关链接
“广兴里”的“前世今生”
“广兴里”始建于1897年,其户籍门牌为海泊路63号,建筑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里院建筑,坐落在海泊路、高密路、易州路、博山路之间呈井字形交错所形成的“口”字上。如今,不管是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还是知名度上看,“广兴里”都是青岛名副其实的“里院样板”。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兴里”,算得上十分繁华,里面既有租用固定铺位经营的商户,也有一些流动摊位,诸如“一凳一台”就足够开业的“捏面人”生意。院内的电影院,被称为“小光陆”,是青岛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影院之一。“小光陆”影院建在“广兴里”的空地上,约可容纳200多人。(青岛晚报记者 傅春晓 摄影 徐常青)
(稿件原载于2020年5月26日《青岛晚报》7版)
编辑:冯磊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