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总理讲话引爆新兴产业热 地方政府火速立项引专家警告

作者:江金骐 杨仕省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1-13 20:53:51

摘要:总理讲话引爆新兴产业热 地方政府火速立项引专家警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江金骐 杨仕省 北京报道

    11月13日,《华夏时报》记者从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一位官员处获悉,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正在制订“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方案。记者还了解到,在具体的新兴战略行业中,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有望最先出台。“由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牵头的《节能与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征集各部委意见中,涉及部委包括环保部、工信部、建设部以及水利部等。”该司的一位官员这样告诉记者。
    自从温家宝总理11月3日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后,新兴战略产业迅速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也开始密集酝酿相关政策。而在此前后,一些先知先觉的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开始布局这些新兴战略产业。
新产业再布局
     “中部要想争创迎头赶上的机会,必须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把握机会。”安徽省发改委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从国务院主要领导近期的活动和讲话中,他和他的同事预感,一场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宏观调控将呼之欲出,“尤其听温家宝总理最近对科技界的那次讲话,备感真切。”这位官员所说的讲话是温家宝总理11月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的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
    在9月21日、22日,温家宝总理连续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阐述了以新能源、物联网传感网技术、微电子材料、生命科学、空间与海洋探索等为重点的产业规划,强调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十二五’科技规划的战略议题。”科技部政策体制与改革司司长梅永红11月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兴战略性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国家产业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梅永红表示,之前国家的4万亿投资,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大批重工业项目获得长足进展,但同时,钢铁、水泥等产能更加过剩。不但如此,与之配套的“十大振兴产业规划”也未能完全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结构性矛盾甚至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调结构比保增长更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推出新兴战略产业,显得非常及时。
    据介绍,借新兴产业,调经济结构,早在今年5月就已定调。当时,李克强副总理在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曾表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进一步给予扶持。
    “目前,科技部正在研究政策、制定规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科技部正在联合财政部、国资委、国家开发银行等6部门,着手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还需硬政策
    尽管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还在人们的期待中,但许多地方政府已赶在政策之前提早谋划。
   “在国家实施新兴战略产业的背景下,安徽将借助各种科技力量谋求发展主动权。”这是安徽省发改委的一名官员,在不久前的“第九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11月12日,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处获悉,安徽省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经过闪电谈判,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未来几年双方将投入25亿元,在合肥市建设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和皖北电子产业基地。
    另据了解,武汉市在温家宝总理召开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过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市政府就召开常务会议,原则性通过了15个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武汉方案”被认为是首个系统性地方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方案,规划制定了包括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等15个新兴产业。一名知情人士表示,武汉此次推出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动作如此之快,一个重要原因是提前得到了中央高层的暗示。
    与武汉有一比的还有湖南、浙江、重庆等。从这些省市发改委传出的消息看,虽然立项的名称各异,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节能、生物制药等产业,无一例外被纳为未来的发展之重。
    “地方政府的积极与专注值得肯定,但在国家层面上,新兴产业尚无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告诉记者,要使新兴产业真正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国家的经济主导,仍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最怕的是声势浩大,而投入不足、项目准备也不足。”张永伟举例说。全国人大“技改和科技创新专题调研组”10月28日公布,他们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对陕西、辽宁、湖北和上海这四省市的2009年中央政府投资中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专题调研,结果发现,在9080亿中央政府重大公共投资中,仅有约2.2%,约200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面。“不但投入比例低,更重要的是地方配套资金严重落后,使用分散、企业融资难、税收等优惠政策不落实等问题。”该调研组这样表示。
    “国家支持新兴产业的舆论准备非常充分,但实质性的政策投入才刚刚开始。”张永伟说,特别是新能源、电动汽车、ICT、关键材料等领域,仅靠一两个企业或者民间资本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如果政府干预过度或者行为不当,新兴产业可能误入歧途;如果政府决策缺位,新兴产业将遭遇发展瓶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